2014年02月21日02:02 来源:解放日报
坚持14年无偿献血的女教师施敏。(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徐瑞哲 通讯员 房树芬
总计献血量2800毫升,大约占一个成年人全身血量的70%!这种充满生命力的坚持,来自华东理工大学一名气质纯净、笑容温暖的青年外语教师——施敏。
今年是国际设立 “世界献血者日”10周年,34岁的施敏已无偿献血14次,从读大学至今几乎每年一次,她的同事开玩笑说:“已经挡不住她的正能量了。”
捋起羊毛开衫的袖管,施敏露出了臂弯里的几个白点。医务人员一看就知道,这是献血时扎针留下的小痕迹。施敏把自己第一次献血的经历称为“成年的礼物”,那是1999年,中国刚开始倡导无偿献血,家乡血库告急,医务人员都被动员起来。当妇产科医生的妈妈,带着20岁、刚进入大学的施敏,双双无偿献血。
此后,施敏便坚持参与无偿献血,有两次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务献血时,因为体重未达标不能如愿,等到身体状态转好后,她又悄悄到流动献血车上献血。好几次接到血液中心电话,库存告急需要她伸出援手,施敏总是二话不说积极响应。她曾经连续4次,刚满半年间隔期,就再度参加献血。
施敏说,之所以能够坚持无偿献血帮助别人,离不开强大亲友后援团的支持,丈夫从不反对她参与献血,只是希望她量力而行,每次还给她炖汤补充营养。
除了献血,施敏还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公公婆婆为此曾担心不已,施敏找来大量资料和捐献者实例,向老人做科普宣传。丈夫也出面支持,不仅帮助说服了父母,自己也申请入了库。“只要真能配型成功,我不会担心或者害怕,能付出的越多,是因为我拥有的越多。”施敏说。
(来源:解放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