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奎
昨日,春节长假结束,城市里的不少外来务工者不得不把前来团聚的留守儿童送回老家,再过起分居两地的生活。在农村,留守儿童也因为父母的返城上班而一下子失落起来,有的甚至哭着喊:爸妈,今晚再陪我睡一晚……前日和昨日,记者走近这些承载亲情期盼的留守儿童,感受他们在残缺温暖中的春节守望。(2月8日《南方日报》)
一则短短的报道,把背井离乡农民工的辛酸反映得淋漓尽致。从近年来农村新建的一栋栋民居上看,好多农民确实靠外出打工改变了贫困的生活状况。可深入探究他们夫妻长年分居,上不能尽孝、下不能抚幼的苦痛,确实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安居乐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固有的文化传承。无论是老子描绘的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还是孟子倡导的让人民有“恒产”的社会目标,或者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梦想的“怡然自乐”的世外生活,都是人们对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无论是城里人还是乡里人,都被推上了动荡的市场大潮,看起来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了,可生活质量却反而下降了。特别在农村,由于大多数青壮年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责任,都变成了遥远的记忆。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不但得不到儿女的照顾,还重新拾起农具,变成了农田的主要耕作者;一些年幼的孩子由于缺少家长的管教和呵护,辍学的、流入社会学坏的,比比皆是。
新世纪新阶段,安居乐业这句词到底应该怎样理解?笔者认为,那就是让人民不再背井离乡到处漂泊,而是安居家乡,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就是既要物质富裕,更要精神富裕;既要解决温饱,更要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把安居乐业片面地理解为外出打工挣钱、改善短期生存状况,那就有悖于人民群众的期盼了。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大批的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的现象,这不是解决农村发展根本问题的有效办法,而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
安居乐业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我觉得,这个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一致的。换句话说,中国梦的实现是为了让人民安居乐业,中国梦的实现也离不开人民的安居乐业。所以,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着眼长远,着眼解决根本性问题,制定发展蓝图。千万不要以城镇化完全替代新农村建设,不要觉得让农民工融入城市就可以解决他们背井离乡之痛,而是要围绕土地作文章,让祖祖辈辈对土地有着深厚感情的农民,在本该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创业发展,活出自尊,活出自信,活出体面的自我。
相关专题 |
· 郭俊奎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