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06日02:32 来源:甘肃日报
宁县是传统农耕文化发源地之一,但传统旱作农业,并没有让当地群众在经济发展进程中走向富裕。资料显示,按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测算,全县仍有贫困人口25.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0%。
“一方水土富不了一方人”成为宁县县委、县政府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一种理念”,用发展统揽扶贫开发工作
宁县城北子午岭林缘区山川地带,区位条件较差,贫困人口相对集中,但水源丰沛、光热充足,沿线5个乡镇12个行政村村相邻、地相连,产业结构相似,具有发展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县上对北川实施了整区域扶贫开发,重点发展设施瓜菜、苗木繁育、现代休闲农业等富民产业,形成了万亩设施瓜菜基地、文冠果生态能源林基地、绿化苗木基地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园。
春荣乡昔沟村设施瓜菜示范点是北川生态高效农业整区域发展区的核心区之一。昔沟村依托专业合作社,(转2版)
(接1版)通过土地流转建成日光温室30座、大棚200多座、百亩连栋温棚1座,种植航天蔬菜、特色花卉等30多个品种,示范点年收益超过800万元。
“扶贫开发说到底就是要解决贫困区域、贫困村、贫困群众的整体发展问题。”县委书记马斌说。
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宁县提出“一线两园四区”区域发展战略,即以沿西长凤高速公路、宁正长二级公路纵贯县域全境的“一线”为主轴,以长庆桥煤炭石油化工产业园、和盛现代生态工业园“两园”为双翼,以县城中心发展带动区、南片统筹发展区、长官路口整区域率先发展示范区、县城北川生态高效农业整区域发展区“四区”为重要节点,将这一区域作为以统筹发展带动扶贫开发的主区块。
宁县把“一线两园四区”涉及的贫困乡村全部纳入整区域开发范围,不仅优先解决群众行路、吃水、用电、住房等基础问题,还积极帮助贫困群众找准致富路子,实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
“两个结合”,巧借外力破解贫困村发展难题
扶贫,离不开“输血”,但“造血”更重要。
面对贫困面广量大而扶贫资金短缺,贫困人口脱贫愿望强烈而自身能力较低的现实,宁县借助双联行动,与发达县区、外地企业等建立稳定的结对帮扶关系,积极为贫困村引资金、引项目、引技术。
早胜镇樊村通过帮扶单位的协调和争取,与华腾香港集团有限公司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帮助樊村贫困农户发展肉羊产业。以每户养3只羊来计算,每年扶持166户贫困户,通过2-3年的发展,全村所有贫困户都能靠养殖脱贫致富。
湘乐镇樊湾村也是宁县实行“走出去、请进来”扶贫模式的代表之一。在省长助理、庆阳市委书记夏红民的协调下,宁县组织县、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赴河北省泊头市王武庄镇金马驹村考察学习果品产业化发展,并与金马驹村结为友好合作村。通过合作,樊湾村利用金马驹村在生产、加工、销售方面的优势,延伸果品产业链;金马驹村则到樊湾村创办企业,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发展增收产业。
宁县每年有超过15万人外出务工。为此,县上把劳务输出和技能培训作为实现扶贫开发与招商引资的对接点,先后与江苏、北京等地的6家企业及1家省内院校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向这些企业固定输送农村劳动力3.9万人。同时定期选派贫困乡村富余劳动力到企业参加技能培训,通过“订单式培训”,帮助贫困群众提升技能,定向安置就业。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派出去、学回来,不仅为宁县引进了发展项目和资金,也引进了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技术。目前,宁县已与5个县市、4个商会、7所院校建立结对帮扶合作关系,15个贫困村与外地企业结为帮扶对子,8个贫困村与发达地区的村结为友好合作村。
“三位一体”,激发活力引领贫困户增收致富
良平乡段村的裕丰源家庭农场,是一个集种植、养殖、苗木繁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家庭农场。农场通过流转土地建成3000亩生态林、690亩经济林、100亩绿化苗木、百只羊场和百头猪场。农场还带动周边200多户贫困户发展绿化苗木繁育,户均增收6000多元。农场主赵玉奇介绍,今后,农场还将发展生态采摘、观光旅游、休闲垂钓、餐饮娱乐等产业,带动更多的贫困农民致富。
宁县围绕实现“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着重在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提高农民抱团发展能力上做文章,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以农业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三位一体”运作模式,有效提升了贫困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通过土地流转催生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宁县不仅破解了“种地效益低”的难题,更起到了推广农业科技、提升机械化水平、转移农村劳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等促进作用。目前,全县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户,各类合作经济组织236家,家庭农场123个,规模经营土地500亩以上的业主达到600多户,形成了瓜菜、果品、草畜、苗木、花卉、药材等六大特色产业集群。
“四种参与”,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以前扶贫的钱是上面给的,干什么是上面定的,质量怎么样、效果怎么样,我们不会过多关注。”湘乐镇樊湾村村民张小娟说。由于政府扶贫实施“自上而下”模式,导致部分扶贫项目的供给与当地群众的需求脱节,效果就大打折扣。
为破解这一难题,宁县积极创新村级管理体制,在12个贫困村开展扶贫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2013年6月,湘乐镇樊湾村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480多名群众代表表决通过了全村扶贫开发奔小康规划,选出了栽果、养羊、建果库等10个产业和基础建设项目,选举成立了由村民代表组成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基础建设、产业开发、技能培训等6个能力实施小组及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理事会、监事会。目前,在村民的直接参与下,村里的万吨气调库、通村水泥路、村办幼儿园等项目顺利实施。
以湘乐镇樊湾村、焦村乡张斜村等试点为抓手,宁县积极探索村级民主管理、农民自我发展的工作机制,形成了贫困村群众参与规划决策、参与项目实施、参与村务管理、参与融资发展的“四种参与”扶贫工作模式。这一模式,极大地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政府也由过去的包办代替变为指导服务,实现了“过去给钱给物要我干、今天主动参与我要干”的转变。
(来源:甘肃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