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29日04:20 来源:重庆日报
激情怦然的《邓小平时代》,饱含良知的《看见》,通透高瞻的《大繁荣》……纵观2013年度国内图书市场,无论是时政、经济,还是文艺类图书,都充满着一股全民参与的味道。从学者的真知灼见,到草根的一腔热血;从传统作家的竞相争锋,到明星“演而优则书”的转型,2013年的书市夹杂着一种儒雅、轻松、凝思的混合之香。
时政类图书:
外国学者掀起中国热
何谓时政?时,四时也;政,正也。在古代,封建制度的高压让不少读书人奉行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想,对时政不闻不问。而当今社会就是“全民记者”的时代,许多新闻的第一发稿人变成了普通的社会公众,可见人们对时政新闻变得越来越敏感,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到现在的主动获取、讨论甚至参与,表现了人们对国家政策、社会动向的关注。
审视2013年度时政类图书市场,不难发现,那些与时政内容相关的图书,往往带有远观社会和现实的色彩,而且大多作者(或集体创作)不仅仅就时政来谈时政,而是把时政话题放到国家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中、大社会的环境下进行综合思考。
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双百”出版工程、与十八大相关的主题出版、诠释中国梦丰富内涵读物、有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读物等,都是典型的代表。而各大出版集团、各大出版社凭借他们的政治敏感和市场观察,瞄准政府机关和各大企业,紧扣热点推出了一系列深入剖析这些话题的图书,并让这些时政类出版物的策划、出版和阅读活动再次掀起新的高潮。
难能可贵是,哈佛大学荣休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义的大名,意外地从书斋走向市场,其时政类图书——《邓小平时代》在2013年畅销近百万册。在近10年创作期间,傅高义采访了邓小平的子女、中国官员和外国官员等。他说:“外国人想真正理解中国很难,我所做的就是尽力让他们了解。”不过看起来还是中国读者更喜欢这本书。它在中国的畅销也许表明,邓小平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全体中国人,我们仍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
除此之外,《费正清中国回忆录》也大受好评,书中“头号中国通”费正清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敏锐观察和精辟分析,震撼了无数读者的心。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个人传记,更是一本读懂中国历史的重要著作。
显而易见,外国学者书写的中国,引发了中国热的连带效应,《旧制度与大革命》、《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忍不住的关怀》等时政类图书以高昂、自觉的姿态进入到平民家的书橱。
经济类图书:
大数据等话题不负众望
过去的2013年,世界经济恢复平稳,中国经济飞跃发展,在此背景下,经济类图书市场出现诸多新亮点。
首先,一批带着敏锐、建言、新锐、激情色彩的经济类图书成为出版领域的热点:《新政治经济学讲义》、《下一个十年:一个青年经济学者的改革梦》、《超常增长》、《大繁荣》等,它们或关注中国经济的热点话题,或立足于找到中国经济发展瓶颈的症结所在,或挖掘国家经济的原生动力……但是这批书带来的震撼感,与当年陈志武、张五常、郎咸平等人的作品已不可同日而语,影响力萎缩。不过,最火热的“大数据”、“3D打印”等话题还是不负众望。《大数据时代》一书在2013年高居各大书店经济类榜首。美国人利普森、库曼所著《3D打印》描画的图景诱人且残酷:传统制造瞬间过时,规模经济铁律被打破——3D打印已经不是想象超前的创意,3D打印技术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
其次,心灵鸡汤效应的管理学书籍,毫无悬念地成为经济类图书最有人缘的品种。毕竟,这类深入浅出、行文轻松的心灵鸡汤式泛管理作品,总是以循循善诱式的述说,直抵人们心底最需“瘙痒”的穴位,令人通体舒泰。比如《思考,快与慢》、《洗脑术》、《暂停》、《习惯的力量》、《自我营销七堂课》、《每天学点时间整理术》等。
文学艺术类图书:
明星和作家争锋
2013年初就有媒体预言,受作家莫言获诺奖影响,不少作家将推出长篇小说新作,2013年将成为“长篇小说年”。果然,这一年的长篇小说在量和质上都依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最具代表性的有金宇澄的《繁花》、贾平凹的《带灯》、马原的《纠缠》、韩少功的《日夜书》、余华的《第七天》、苏童的《黄雀记》等。一部部名家力作,宝刀未老,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留心的人会发现,“集体追忆”和“反思历史”成为2013年作家们写作的一大亮点。关于历史的种种是非,史学家的举证与文学家的追究,往往是对某个历史事件锲而不舍的审判。那些庄重的声音,似乎持续不断地提醒人们,不能忘记一些什么。
与上述作品相映成趣的是,2013年,众多明星也成了“作家”,他们扎堆出书所闹出的动静,可都比传统作家大得多。比如柴静的《看见》、乐嘉的《本色》、郭德纲的《过得刚好》、蒋雯丽的《姥爷》等,来势汹汹……明星们似乎猛然发现,要比“吸金量”,还是“演而优则出书”更为便利快捷,因为他们各自都拥有大量粉丝,即便买了不读一个字,拿着也觉得温暖。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