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重庆美术经历三次高潮

2014年01月27日06:00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重庆美术经历三次高潮

  “上世纪50年代的版画、60年代的雕塑和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油画,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后重庆美术发展的三次高潮。”昨日,在“回响——重庆美术60年”大型展览上,梳理重庆美术60多年的历史,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评论家凌承纬表示。

  凌承纬说,上世纪50年代,四川版画闻名全国。牛文、李少言创作的《当和平解放西藏的喜讯传到康藏高原的时候》、林军的《巫峡》、吴凡创作于1959年的《蒲公英》等作品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紧接着,上世纪60年代,重庆美术迎来了第二个高潮。这个时期,由川美雕塑系教师赵树桐、王官乙和学生,及其他雕塑工作者共同创作的群雕《收租院》问世。《收租院》泥塑是中国传统民间塑像手法与现代雕塑方法相结合的典范。

  凌承纬说,重庆的雕塑一直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中心,叶毓山、隆太成等雕塑家创作了很多有影响力的作品。

  重庆美术的第三个高潮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个时期,以罗中立、高小华、何多苓为代表的重庆油画开始崛起。

  1979年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全国美展上,川美学生高小华的《为什么》和程丛林的《1968年×月×日雪》,以强烈的批判性和深刻的人文关怀成为了中国“伤痕美术”的开山之作。

  在1980年末的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上,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获得金奖,将重庆油画艺术推向了顶峰,实现了从“伤痕”到“乡土”的转换。

  1982年3月,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创作教学座谈会在重庆召开。会上,“四川画派”一词被首次进行了学术定义。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