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23日05:45 来源:吉林日报
通榆县同发乡新合屯,是吉林省西部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村。从这里到内蒙古边界仅1公里,地处中国四大沙地中面积最大的科尔沁沙地东部边缘。曾几何时,这一带寸草不生,黄沙弥漫。中国民间自费治沙人万平,自1997年5月起就曾考察这里,最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央企的高薪工作,来到科尔沁沙地(吉林)生态示范区(下称示范区)治沙,被人讥为“傻子”、“疯子”、“狂人”、“精神病”……但数年之后,他却被誉为治沙“英雄”。那么,当年他为什么要到这不毛之地治沙?“傻子、疯子”又如何变成“英雄”?
2014年新年第一天,接受记者采访时,万平一度感慨流泪,其中又有何隐衷?
●感恩泪,大义治沙回报乡亲
2013年12月30日晨,长春。陪95岁高龄的父亲散步15分钟后,万平又匆忙赶回通榆县城,示范区、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要开工作会。
傍晚,万平和协会核心团队的4位志愿者如约而至。会虽小议题却不小:示范区沙地深层治理与管理、环保宣讲活动日程安排、2014年示范区高效生态农业的有机种植养殖规划……小小会议室,气氛轻松,欢声笑语。
1953年10月18日,万平出生于长春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万兴治是东北师范大学建筑高级工程师。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的万平,“文革”中成了“黑五类”狗崽子,屡受欺侮凌辱,满心伤痕……
1969年12月,16岁的万平与父母下乡到通榆县新发公社永胜大队。这里绿水湿地,天高地远,民风淳朴,乡人忠厚,万平觉得好过多了。其后,父母带着全家人回城,万平却因知青身份被留下,乡亲们非常照顾他这个远离父母的孩子。
一天早晨,刚18岁的万平参加队里秋收。大家一起割绿豆,手忙脚乱的万平挥镰突然割到自己左手背,顿时鲜血直流。万平学当地农民抓一把土按到伤口上,忍痛向前割去。
这时,身后有人大喊一声“你怎么了?”原来,后侧的乡亲王有山,发现万平身后白霜地上有一道红色血迹。万平伸出左手,王有山惊呼一声,就抬起左臂“咔”地撕开棉袄袖口,拽出一绺崭新的雪白棉花用火柴点着,捏起棉灰按到万平伤口上,血止住了。王有山加快速度割完,又回头帮他。
20岁那年的一个傍晚,看护场院的万平去一乡亲家找水喝。男主人叫住他:“你今天过生日吧?你婶子煮俩鸡蛋,带回去吃吧!”那晚,万平坐在场院草垛上,看天上的星星,吃生日鸡蛋,心里很美。
……
40多年过去了,忆起当年乡亲,今天的万平情不自禁地失声痛哭,哽咽难语:“那时我还小,还不懂乡亲们对我有多照顾。后来长大了,我才觉出乡亲们当年对我有多好。没有他们,我一个孩子在农村怎么活下去?我们这一代人,还奉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信条。后来,我一直在想怎么报答乡亲们!”
1975年11月,万平返城被安排到吉林省(松原市)长山热电厂工作,后任电厂环保工程师。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学习环保知识,如饥似渴,天天要到深夜。后因环保成绩突出,他还被电力部表彰。
1979年,他与同厂知青白丽华结婚。1980年,女儿万晓白出生后,他更体味到当年乡亲的真情。
1997年5月8日,人到中年的万平特意回到
通榆。昔日乡下伙伴已现老态,于己有恩的老乡都已撒手人世。万平非常感慨、遗憾,但他更伤心的是:20多年过去了,乡亲们的房子破败依旧,到处黄沙肆虐,下乡时水草丰美的“瀚海苇乡”没了踪影……
1999年5月,他再次来到这里。此前读过一个国内治沙典型报道的他,已萌生为乡亲们治沙的想法。他来到距离通榆县城90公里的新合屯西边,发现这里沙化最严重:一米多高的沙丘已翻滚到乡亲房后……
万平站在了无绿色的沙地里,触目惊心,难过得流泪:我要回来治沙,我要改变乡亲们的生活环境!
家里人并不赞同,但万平很倔:我要报答乡亲,让他们的生活环境变好。你们不用拦我了!
2000年6月12日,万平与通榆县签订了新合屯西100公顷沙地的25年承包合同。
“这块沙地是全县环境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经济最落后的地方,老万你想好了,现在撕合同还来得及。”时任县长不无担忧。
万平知道这里“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筐熬一锅”的俗语,但他摇摇头。
示范区中心沙地上,经父亲精心设计的一排6间房子,万平历经了半年时间,才千辛万苦地盖好,而83岁的老母亲林桂生却突然在长春发病离开人世。
那一天,是2001年1月6日,万平还在看护示范区。
母亲留下遗言:“二儿子治沙太累太苦,我老了就埋在他那儿吧!”
那天,在示范区西南角的向阳坡上。乡亲们和家人都走了,万平独自愣在母亲的新坟前。想起母亲的遗言,想起母亲再也看不到这里的变化,又想起半年来自己治沙的艰辛、造房的苦累,他突然“咕咚”一下跪倒在母亲坟前,“哇——”地放声痛哭。
伴着这个东北汉子粗砺的哭声,寒风呜咽作响,在荒凉的沙丘间回荡。沙尘围着新坟打转,似乎在陪着孤独的万平。那一刻,远远近近的沙丘停下脚步,谛听着他一个人的哭诉……
2001年4月,担心精神恍惚的万平无法面对丧母之痛,老伴白丽华提前退休,从松原赶到示范区……
●还贷泪,举债治沙百折不回
2001年5月,沙地开始解冻。万平动用自己30多万元的积蓄,其中包括他买断工龄的12万元,从哈尔滨买回树苗,再雇佣周围农民栽下5000多棵杨树、1万多棵沙棘。
结果,他伤心欲绝:树苗被沙埋风拔,被沙地高温烤死……剩下的,他还要辛辛苦苦地浇水保成活。为此,他大病一场。
林业专家前来考察发现:原来,沙地并不适合栽杨树,杨树需汲取大量地下水才会成活,而地下水被吃,沙化也越严重。结论:只能科学地恢复植被固沙养地,但这样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
万平逐渐意识到:人类,只有顺从自然,最后才能驾驭自然。
2002年春,万平开始在沙地上挖方格铺草
埋草,即“盖被子育草法”……两年后,示范区原有植被物种(荆棘、蒿草类)就已恢复85%,一些中药材竟破沙而出,各种哺乳动物、鸟类开始现身。
万平和志愿者们打深水井、建晾水池、铺设灌溉滴管……万平相信:沙地,最终不会背离热心改造它的人。
一年四季,万平身心交瘁。他要防乡亲们散放的牛羊,还要面对面与打猎牧民对峙、理论。1500亩示范区,沿5500多延长米的围栏走一圈就要一个多小时……他累昏了,他着急上火,嘴上水泡此起彼伏:前期资金没了,他甚至到新合屯“要饭”。万般无奈的万平,最后只好借了40万元高利贷。
6年过去了,万平扔进沙地75万元。焦头烂额的他安慰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知道自己的“大任”,只是想让沙地变绿……
从全国除西藏外的2800多个县(市)的3600
多名大学生志愿者陆续来了。他们在这里劳动、统计沙地绿化固化数据。每次,志愿者离开时,万平都用他那台华夏牌老旧相机与大家合影,事后再将照片一一寄给志愿者。他没有什么回报孩子们,只有坦诚相待。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白城师范学院等200余所高校,先后确定示范区为志愿服务、生态环保教育实践基地。
日本退休环保人士池下耕市,是父亲万兴治的大学同窗,书信来往得知万平治沙,就从日本飞来,成为示范区第一位外国志愿者。一连四年,每次他都做半年以上,还为万平捐款500美元治沙。随后,韩国、俄罗斯等国志愿者也陆续走进示范区……
志愿者“走进来”,万平也“走出去”宣讲生态事业,治理人心上的沙漠……忙过春季栽树种
草,万平就应约南到深圳、北到哈尔滨、西到呼和浩特、东到福州等地的高校、中小学讲述沙地环保体会。
万平还兼任当地同发中学的环保老师。十多年间,他给孩子们讲得最多的是:人类往往只利用自然,却很少考虑要与自然共家园同生存。
他想,“攻心为上”,增强孩子们的生态意识,必然会影响到他们身后那些生态意识淡漠的父母。他要让乡亲们知道:我们并没有继承父辈的地球,而是在借用子孙后代的地球。
2006年6月,他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民间治沙组织——通榆县环保志愿者协会,自任会长。
2007年4月,示范区首获政府拨款23万元。万平拿到拨款还犯愁:这离还清40万高利贷还差一截啊!
2008年10月,北京。示范区参加由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和世界银行主办的“中国发展市场”评选活动。22日那天下午,通过各NGO负
责人介绍,专家组讨论评估,在115个参选项目中,示范区终于获得资金支持款17万元。大会宣布了这一消息,万平激动得满脸通红,跑回展区告诉帮忙布展的大学生志愿者朱丽君:“我得到那17万了,我能还清高利贷啦!”
话音未落,万平蹲到地上突然抱头失声痛哭……
●良知泪,情洒沙地梦回草原
有一天,万平参加新合屯一个孩子的婚礼。酒席上,有人议论万平。这时,屯中一德高望重的老者站起来:“大家不要再说了,老万这些年不容易。不用说别的,单说咱屯前面这片4500多亩的黑土地,还是发洪水时冲过来的,是咱们活命的地儿。但要没有老万,这片地现在怕是全让沙子埋了吧?我们还能坐在这里喝酒吗?……”
万平闻言,顿时泪流满面,端起酒杯一仰而下……那天,万平平生第一次醉了。
哈工大环保志愿者樊燕敏要离开示范区:“万老师,我回去专门写封信给您!”那天,万平到乡政府办事。路上,他从跑线客车司机手上拿到了樊燕敏的信。从乡政府出来,正是同发中学放学时间,万平在学生人流中掏出信来:“万老师那知识分子的良知,做的不仅仅是沙地恢复,他也在绿化着我们心灵的沙漠……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人们将学会铭记万平这些逆流而上的人,和他们留下的种种……”
读到这里,万平突然放声大哭。
他的哭声引来师生的目光。第二天,有风言
风语:“老万疯了,走路念信,还哭……”
万平听闻传言,再次落泪。
即使现在,沙地生态恢复、荒漠化治理仍属世界级难题。“国家级贫困县”通榆县西部有26万公顷沙地、4万公顷荒漠化土地。当地乡亲只好靠开垦点沙地、放养牛羊赚点收入。万平想:我这边拼命治沙,可乡亲们在那边破坏生态。能不能用他们一小块地的高收益,解放更多沙地恢复植被?
他领农民种过绿豆、香菇,均告失败。为此,乡亲们给他编了顺口溜:“同发同发十年九旱,老万老万干赔不赚”。
第二年,不死心的万平请来专家,考察结果是:这里的沙地及气候适宜种植酿酒山葡萄,而1亩葡萄收益,相当于十多亩杂粮。
万平想带农民一起干,但他扔钱栽树种草不见收益,乡亲们怀疑他。他挨门逐户地说服,最后11户乡亲答应试试。
万平一直在探索利用高效生态农业化治沙的路子。
从2011年开始至今,三年里他带领当地农民用小面积的土地,发展单位价值最高的有机种植、养殖的高效生态农业,取代过去大面积“广种薄收”和散放牛羊,最后使乡亲们不再担心生存,而“退耕还草”。
2013年4月19日,细心的网友发现,“科尔沁妈妈谷物作坊”网店得到淘宝网支付宝企业认证:“咱们是公益小网店,宝贝的销售收入,将全部用于科尔沁沙地回归草原的生态恢复工作……”网店店主,就是2006年从南方回到示范区的万平女儿万晓白,网店出售的“宝贝”,是万平带领乡亲们生产的有机农作物。
万平还在探索着。
2013年4月,通榆县委组织部举办“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生态文明知识讲座”,万平应邀宣讲自己15年来践行生态文明的体会……8月,他成为白城市志愿者事迹报告团成员,宣讲自己践行生态文明的做法……
2013年11月,县里相关部门统计了示范区的成果:
14年来,植被覆盖率达95%;植物种类百种以上,动物更有260种之多;栽种成活防风林3万株,野生杠柳300亩;流动沙丘基本固定,无东移迹象;生态文明影响方圆300平方公里;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增加2500元上下;2005年起,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约5000吨……
继2006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民间环保人物”、2007年被评为“感动吉林”人物的万平,2013年12月初,当选为白城市政协委员,被吉林省评为首批“十大乡土专家”。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2014年新年的第一天,示范区。面对记者,年过60岁的万平,亮起多年在空旷沙地养成的高嗓门:“我专心治沙14年,如今已得到乡亲们的理解,得到社会认可了。前段时间,我认真学习过十八大报告,报告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的论述,让我感觉我将迎来科尔沁治沙的春天。我想在有生之年,再做出40个示范区,影响一代人带动几代人治沙,那时,科尔沁沙地变成茫茫大草原,这里水草连天,鸥鹭如云,就会再现当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
“这,就是我今生最大的理想!”说完,他像个孩子一样,笑了。
(来源:吉林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