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22日06:49 来源:新华日报
“南京南京我爱你,爱你盎然的生机斑斓色彩……”20日下午,南京著名的第一中学体育馆内,飞扬起整齐纯净而不乏稚嫩的童声。
合唱的35个小歌手,是南京市方兴小学学生,他们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这个成立才4个多月的合唱团与国内拿奖、国外交流的“一中”交响乐团同台,外来工子女与名校的哥哥姐姐并肩——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原来就在去年夏天,南京几位公益人谈到用音乐引领孩子成长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时,碰撞出办南京外来工儿童合唱团的火花。到几家学校联系后,9月份,公益组织“爱心之旅”申请到了创投资金,开始运作“新市民融合计划——南京好童声”项目。
在志愿者协助下,南京市方兴小学和南京玄武红山外来工子弟学校成立了合唱团。“方兴”八成多学生是外来工子女,有两位音乐教师,志愿者就去做伴奏,合唱团每周练3次。“红山”学生则都是外来工子女,音乐课基本没有,志愿者一去就是3位,合唱团49个孩子,每周能练上一次。
“我三年级的暑假就喜欢唱歌了,给选上合唱团后,回到教室,我就蹦起来了!”四年级的朱涛斌,老家湖南,父亲在南京维修空调。老师张存领悄悄告诉记者,孩子家里条件不好,连像样的做作业的地方都没有,但爱学习、爱唱歌。
为了合唱团,“方兴”改造了音乐教室,给孩子们打印歌谱。副校长尤志钢算道:“能挤一点挤一点,一学期花了两三万元。” 下转A7版
上接A1版 老家安徽的五年级学生李文文说:“以前,我只知道老师怎么唱自己就怎么唱,现在知道要唱出歌里的韵味,要把自己想象在歌里。我在家做完作业就唱歌,爸爸妈妈在外面帮人洗油烟机,我就唱给妹妹听。”张存领笑说:“嗓音、悟性,不比城里孩子差呢。”
练了一段时间后,有个录音棚给他们免费录歌。张存领把孩子们的“处女作”放给他们听,特地没说是谁唱的。才放完,就有孩子问:“是我们唱的吗?”见老师点头,他们很高兴:“我们的声音这么美啊!”后来,公益人还帮他们联系到一次广场表演机会。
在“一中”的音乐会,是孩子们第二场校外表演。“通知他们11点半到校,早上八九点好几个孩子就到了。朱涛斌下午5点的火车回老家,他也不肯缺席。”
“外来工孩子,相对敏感内向,不太敢表现。我们办合唱团,就抱着表演的想法,就是要让他们树立自信,内心强大。”张存领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悦,孩子们的变化让他感慨:“才一个学期,明显从自卑封闭变得自信开朗。”家长也支持,出去录音,中午12点走,晚上7点才回,没一个家长有意见。
《南京,我爱你》,是他特地挑选的。“新市民演绎这首歌,与老市民是不一样的。要让孩子们知道,父母的贡献也许微不足道,但对城市来说不可或缺。这歌既能让孩子们了解南京文化内涵,又能让他们在情感上融入这个第二故乡。”李文文说:“我最喜欢唱《南京,我爱你》。南京有好多的小吃,还好漂亮,我很喜欢这里。”这首歌,被练成了拿手曲目。
学期快结束时,志愿者筹划给合唱团办一次活动,是汇报演出,也是喜迎新春。问了好些场馆,都排满了。不死心,继续打听。找到“一中”后,负责人表示学校交响乐团已有安排,但愿意破例、欢迎融合。于是,就有了这场有些混搭的音乐会。演出现场,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刘大进偷闲对记者说,请进常被社会忽视的儿童,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正契合音乐会“暖春圆梦”的主题。
是啊,暖春好梦圆。他们想圆怎样的梦?四年级的韩晓菲腼腆地笑:“我想要个电子琴。我在超市摁过几下,很舒服。唱歌和学习,我都有时间。”
尤志钢简短干脆:“联系到大一点的录音棚,多一些志愿者。”
“爱心之旅”负责人则告诉记者:“我们还曾在另外两所学校办合唱团,但因为学校条件有限、志愿者缺乏等,没能办下去。春节后要想办法把它们继续做起来,办不了合唱团的,办舞蹈队也行。针对成人的新市民融合不好做,因他们忙于生计,但服务他们的孩子,让孩子带动父母更好地融入城市,可行有效。”
“南京南京我爱你,我们携起手共创未来……”采访归来,这不乏稚嫩而明快昂扬的童声,仍在记者耳边久久萦绕。 本报记者 徐冠英
(来源:新华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