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荣昌永荣中学 为学生成才创造更多可能

2014年01月19日06:23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荣昌永荣中学 为学生成才创造更多可能

高2012级计算机班学生到荣昌龙腾公司实习

高2011级学生到重庆康众公司实习

永荣中学校园里宽敞的塑胶运动场

永荣中学“敏馨爱心社”慰问力帆敬老院老人

  核心提示

  5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所隶属于永荣矿务局的普通中学校。40年后,永荣中学诞生。走过五十载栉风沐雨,学校在2010年被评为重庆市重点中学。

  岁月的历练给予学校更多的宽容与大度。在“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教育原则下,每一个学生在这里都能得到最合适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让学校在新课改中走出了一番别样天地。

  1、一个进口 多个出口

  学生成才不再走“独木桥”

  在社会发展多元化的今天,成才途径多种多样,高考不再是唯一的“独木桥”。怎样在高中阶段发现学生的多种可能性,考验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智慧与魄力。

  曹文静2013年毕业于荣昌永荣中学,由于学习底子较薄,她在理科班的课程听起来较为吃力,和她有相同感觉的学生每个班都有一小部分。为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升学问题,学校特地在他们升上高三的时候开设了计算机职教班。“通过在职教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不仅能听懂语文、数学、英语几门主科课程,也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曹文静说。

  实践证明,计算机班挽救了像曹文静一样成绩徘徊在下游的学生。在高考中,不少同学都和曹文静一样升上了本科院校。“这些学生由于在职教班找到了学习的自信与方向,学习起来也更有动力。”职教班班主任杨小侠说。

  普通高中开设职教班,探索普职融合综合高中办学,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市教委明确的高中办学改革方向之一。永荣中学在“人人成长、个个成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探索出“三类模式”的育人方式。“职教班”便是其中的“2+1模式”。“与其让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痛苦‘挣扎’,不如为他们另找一条成才路。”校长雷敏说。

  近年来,艺术类高考受到不少学生和家长关注。永荣中学也把关注目光投向了艺术类考生,建立起“1+2”模式,开设了美术班、音乐班、传媒班等专业班级。“由于艺术类高考需要长时间补习相关专业知识,学校会统一安排文化课进度和复习课,让学生在文化考试中占据优势。”美术班班主任陈勇介绍。

  在2014级高考中,美术班全班34名学生有27名考上了艺术类专业本科线,其中罗安清同学以超过26分的成绩通过了四川美术学院的专业考试。

  如果说职教班和艺术班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那么针对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学校开创了“2.5+0.5”模式。“我们会在最后半年,为这部分学生安排职业技能培训,并考取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推荐就业。”永荣中学相关负责人介绍。

  综合办学模式改革让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呈现出喜人局面。2013年,学校升学率创造了96.3%的新纪录,参加“2+1”和“2.5+0.5”模式学习的学生已全部通过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就业率达100%。

  “无论是普通高中,还是其他各类特色模式,目的都在于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才,最终走向成功。”雷敏说。永荣中学综合办学模式改革的成功,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认可。2012年,学校被重庆市教委确定为“综合高中试点学校”;2013年,学校“综合高中办学模式”荣获重庆市政府教学成果三等奖。

  2、教师轻松教 学生快乐学

  “121”课堂模式改革唤醒课堂活力

  “让学生先‘动’起来,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只有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可以说,新课改为永荣中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不再是“沉闷”、“枯燥”的代名词,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不见了踪影。“教师轻松教,学生快乐学”成为学校课堂的真实写照。

  “在《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如果把标题改为《荷塘和月色》,文章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有什么变化?”语文老师赵晓艳在课堂上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各种各样的答案夹着学生丰富的思维在教室飘荡。

  曾有老师听课后反映:“赵老师的课堂总能激发起学生的思考,唤醒课堂活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听到这样的评价,赵晓艳笑着说:“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是课堂的责任,更是老师的责任。”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探究出的答案更能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自信,提升学习能力。

  苏格拉底说过:“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我们的课堂正是要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光芒,而不是用教师的光芒去掩盖其自身的光芒。这样的课堂,教师必须由“牧羊人”的角色转化为“领头羊”。为此,永荣中学特地打造了“121”课堂模式,以此推进高效课堂的建设。

  “‘121’课堂模式即指一个主题、两种合作和一个目标。”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一堂课的前10分钟,老师通过检查学生自主学习和预学案的完成情况,以达到预习目的;中间20分钟,老师就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合作和展示,开展“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同时检查学生的导学案完成情况;最后10分钟,通过典型例题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和恰当方法的指导,检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掌握情况,同时检查学生的固学案完成情况。

  要求是死的,方法是活的。在“121”课堂模式的大框架下,一些老师创造的“另类”课堂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不怕学生上课讲话,就怕有话不讲。”阳毅便是这样一位“另类”的教师,“我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临时调换座位,以便学生能够‘类聚’,在合作探究中畅所欲言。”张春燕老师的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因此,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打断”老师讲课,提出质疑也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

  3、璀璨五色石 铸就五彩人生

  德育校本课程健全课程体系

  如何把学校文化融入课程?如何让学生在课程文化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永荣中学从挖掘地方特色、办校特色上入手,开发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我们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学校文化理应让孩子从容绽放,树立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品质,成为最优秀的自己。”雷敏说。因此,学校把校本课程的开发着眼点放在了德育上,并从自身文化历史出发,在百年的矿山文化中,创造性地提炼出了以“五色石”为主体内容的校园文化体系,开发了《璀璨·五色石》德育校本教材。

  怎样将德育校本课程润物无声地贯穿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

  “一方面,我们利用单独的班会活动课和社团活动时间,进行德育校本教育;另一方面,还在每个学科课堂上渗透进德育校本思想。”雷敏说。

  在学校的佳艺话剧社,同学们通过把自己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大事小事,自编自演成话剧、情景剧,督促大家讲文明、讲礼仪,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认可;在《中国梦·我的梦》国旗下讲话中,不少同学变得自信,演讲能力也得到提升。

  个性就是特色,特色就是品牌。在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创造性地将德育思想融进了每一个学科课堂。语文课上,通过阅读交流,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物理课中,适当地介绍物理学家的生平、业绩、轶事,启迪学生的心灵。如居里夫人找到放射性物质镭等例子,让学生理解科学家们为人类进步而坚韧不拔、刻苦奋斗的精神;生物课上,老师为学生讲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杂交水稻,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和自豪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立德树人,就是要把德育教育贯穿在每一堂课中。”《璀璨·五色石》德育校本教材策划人李广元老师说。

  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成为永荣中学校本课程的独特表现形式。“这样既能解决单纯德育课的不足,又使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雷敏说。

  过去胆小、内向的学生变得自信、开朗,校园不文明现象少了,课下教学区使用手机的现象也少了,节约粮食成为几乎每一个学生的良好品德,越来越多的学生敢于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学生的变化让老师们欣慰,更让家长欣喜。有外校老师来考察后指出:“永荣中学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大胆创新,不把内容局限在知识层面,而是通过德育的熏陶,给学生成才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星级评定催生星级管理

  管理工作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最终的工作成效。在永荣中学,通过“星级评定”管理体系的开展,全校师生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

  “我们对全校各类教职工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要求,每月进行一次考核评价。”校长雷敏介绍。学校针对各处室工作人员、教学人员、教研组长等制定了一套详细的评价标准,并设置了相应分值。按照95分以上为三星、85-95为二星、其余为一星进行星级评定。

  “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点燃教职工的工作激情,让大家更好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任务中。”雷敏说。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改进工作作风的过程中,学校把更多的权利下移到年级、班级,并要求校领导进行行政蹲点。如雷敏负责对高三(5)班蹲点,就要督促班主任和各相关科任教师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并对各位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和教师一起对本班级月考成绩进行分析,督促教师对“踩线生”进行培优补差,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将进入老师的月度考核中。

  “开展星级评定工作以来,各部门、处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大家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和目标,工作效率得到了提升。”雷敏说。“星级评定”催生出的“星级管理”让学校的管理工作在同类学校声名鹊起,也促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相应的提升。

  “推门听课”促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在永荣中学,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教师在教室里给学生上课,随时有人推开教室门,走进来坐下听课。而上课的教师和学生却并不对此感到意外,继续认真上课……原来,这是学校特别制定的“推门听课”制度。

  “推门听课”进行一年多以来,已成为学校发展的推动力。听课人员对每节课不仅要认真听、认真记,还要认真思考和观察,分析教师的课程设计是否合理、学生是否容易接受、教法是否科学,并进行点评。与此同时,还要详细地检查被听课教师的教案和平时作业的批阅情况,了解教师在教学上的业务难题,及时提出中肯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推门听课’注重的是教师在教学中难度较大的教学主题,督促教师不断地修炼和提升自己,追求突破与创新,使得每一节课都能强调教学设计的新颖、独特和精彩。”校长雷敏说。“推门听课”制度的实行,不仅有利于帮助、指导教师更好地提高课堂实效,也加快了学校“高效课堂”的建设步伐,形成一个有特色和深度的课改新课堂。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