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19日06:22 来源:重庆日报
渝利铁路涪陵段 摄/李辉
南沱镇睦和村村道
涪陵区新增出租汽车营运启动仪式
涪陵黄旗集装箱码头
2013年9月28日,涪南(涪陵-南川)高速开通,标志着涪陵进入主城三环时代;
2013年11月15日,涪丰石高速开通,涪陵正式融入全国高速骨架网络;
2013年12月23日,沿江高速开通,涪陵与主城进入半小时车程时代;
2013年12月30日,渝利铁路、渝怀铁路渝涪段复线开通,涪陵跨入高铁时代……
2013年,是涪陵交通丰收的一年,全市当年新建的高速公路有四分之一在涪陵区境内:全区高速公路突破130公里,对外交通格局发生明显改变,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一个以涪陵为中心,承接主城,联动周边的陆上交通大通道网络基本成型。
“去年,涪陵交通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对于涪陵区全力推进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奠定了坚实基础。”涪陵区委书记秦敏认为,涪陵区作为城市发展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环境的改善对于涪陵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工业主战场,为下一步承接主城产业和周边人口转移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
A、转变
从断头路到通江达海的十字路口
新年伊始,我们驱车前往涪陵,特意走了刚开通不久的沿江高速主城到涪陵段。一路上,车道宽阔平直,穿过几个隧道不知不觉便到了涪陵境内。
“这条路是涪陵高速公路中最快的一条,今后车流量会越来越大。”涪陵区交委负责人介绍,涪陵龙桥立交至巴南双河口互通,路基宽度为24.5米,双向四车道,限速110公里/小时;双河口互通至南岸收费站路基宽度为32米,双向六车道,小车限速120公里/小时。
据了解,沿江高速涪陵龙桥互通到南岸收费站只有66.7公里,比渝涪高速李渡收费站至复盛收费站少32公里,时间也将缩至30分钟左右。“以后从涪陵到主城不再是过去的一条断头路了,而是多条道路可以选择。”该负责人表示。
曾几何时,涪陵区是全市率先通达高速公路的区县之一。2000年,渝涪高速开通,重庆到涪陵进入了“2小时时代”。然而,其后的13年,涪陵却一直没有高速公路开通,新建的渝万、渝湘高速全都从涪陵“擦肩而过”,随着经济发展,这条“断头高速公路”越来越不能满足涪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经济要发展,交通瓶颈必须打破!
2013年,在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市交通工作会上,明确提出建成涪陵至丰都、涪陵至南川、沿江高速主城至涪陵段3条高速公路目标,为该区交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按照规划,涪陵区以建设渝东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大通道为工作目标,从“铁公水”入手,打造立体式交通网络,不断对外构建骨干大通道,对内优化区域内干线网络。
时下,过去的断头路已然打通,在涪陵境内形成了十字交叉,沿江高速横跨涪陵东西全境,渝涪高速和南涪高速纵穿涪陵南北。
与此同时,渝利铁路和渝怀铁路渝涪段复线的通车,让涪陵正式接入全国高铁网络。从此,从涪陵出发,2小时到成都、6小时到武汉,朝发夕至北京、上海、广州不再是梦想。
在陆地交通迅猛发展的同时,涪陵区水路“生命线”活力也不断增强,全区船舶运力规模达137万吨,约占全市四分之一强。
一个以涪陵为中心,承接主城,联动周边的陆上交通大通道网络已然成型,涪陵已成为主城向东的十字路口。
B、展望
3个“半小时涪陵”近在眼前
“作为全市工业经济中的排头兵,要解决城市化工业化的难题,必然要突破交通问题。”在秦敏看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大通道,将极大地发挥涪陵独特的区位优势,扩大人流物流能力,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通过枢纽建设,形成大通道、大运能的优势,扩大辐射范围。
去年,随着五大功能区域划分战略的出台,涪陵被定位为城市发展新区,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按照全新定位,涪陵区将加速构建工业十大百亿产业集群,提升新城区开发建设速度,增强百亿商圈辐射能力,随着金融、旅游、物流等现代化服务产业的加快发展,为全区交通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2013年的全新突破基础之上,涪陵区科学锁定未来发展目标。
结合市委“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和涪陵区“三区一城,幸福涪陵”的科学定位,涪陵提出建设重庆市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打造3个“半小时涪陵”工作目标,即乡镇到城区半小时,城区到主城半小时,城区到周边区县半小时。
据悉,目前,在涪陵区境内,新一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沿江高速公路支线白涛隧道工程取得重大突破,可望今年内开工建设;南川至两江新区高速公路走向基本确定,将纵穿涪陵区龙潭、增福、新妙等乡镇,为涪陵西面再打通一条快速通道;涪陵高速公路北环线、垫江到涪陵高速公路也已经开展了方案研究。
“如果说高速公路是涪陵经济发展的主动脉,那么遍布在全区的次级主干道就如同血管一般串联起全区各个重要工业园区、乡镇等节点。”涪陵区交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涪陵不仅有一批高速公路大通道将陆续上马,同时,还将强化次级主干道建设,不断完善区内路网。
据了解,涪陵区将加大投入,将境内的3条省级干道升级为国道,将更多的县道升级为省道。
“通过推动新的高速公路建设,提升次级干道水平,加快农村‘双百’公路建设,极大方便群众出行,完善全区路网,形成一个内联外畅的全新涪陵,3个‘半小时涪陵’将近在眼前。”该负责人表示,随着新一批道路建设的全面铺开,涪陵将能便捷到达临近的四川、湖北、贵州、湖南等省,不仅占据重庆向东的咽喉部位,同时更成为全国道路交通网络大棋盘里的重要一枚棋子。
今年实现100%行政村通畅
“如果没有眼前这条路,我这个杨梅产业园还真不知能发展到这样的规模。”来自浙江的个体户余文友说,现在他家的杨梅种植盛产面积已经达到800亩,40万斤的杨梅果处于供不应求的态势。每年6月杨梅丰收的季节,他还和地方政府一起搞起了“杨梅节”,几万市民涌入采摘新鲜杨梅。
而在两三年前,这样的景象是他想都不敢想的。
据了解,余文友前些年在涪陵区李渡街道山仑村承包了上千亩土地种植杨梅,一开始,由于当地道路不畅,经常处于杨梅运不出、游客进不来的态势。
随着涪陵区农村公路“双百工程”的推进,该村通村公路建好后,一举扭转了这一局面。不仅他家的杨梅卖出了好价钱,不少市民也纷至沓来采摘杨梅。附近的村民也依托这一产业园,搞起了乡村旅游,开农家乐,卖农家鸡蛋、鸽子等,不少村民都致了富。
而山仑村仅仅是全区众多享受到农村公路“双百工程”建设实惠的村之一。近年来,涪陵区加快推进通村公路建设,极大方便了农村群众出行。而且通村公路全部按照3.5米以上级别高规格修建。目前全区所有行政村均实现了村通达,今年,全区还将新建300公里农村通畅公路,完全实现行政村100%通畅。
与此同时,为方便农村群众出行,2012年以来,涪陵区还加快推进农村客运全覆盖。目前,全区已经发展农村客运线路191条,行政村客车通车率已达到90%以上。
水运事业快速发展 单船平均运力居全国领先
去年,涪陵区船舶标准化率达到85.2%以上,单船平均运力达到3671吨,为全国内河平均水平的7倍以上,居全国领先。
据悉,近年来,涪陵区加快改善水运结构步伐,不断巩固优势地位。2013年全区水上货运量累计完成2957万吨,同比增长19.32%;水上货运周转量473亿吨公里,同比增长20.06%,实现了快速增长。
据了解,去年涪陵区水运行业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6%,直接拉动全区GDP增长0.41个百分点,水运业已经发展成为涪陵的重要支柱产业。
出租车经营权服务招标 涪陵首开先河
走在涪陵街头,不少市民发现,“打的”不再那么难了。更有细心的市民发现,不少规范着装的“的哥”、“的姐”驾驶着崭新的出租车穿行在涪陵街头,给城市增加了一抹亮色。
“去年5月开始,我们陆续投入了200辆出租车,现在市民一般10分钟内都能顺利打到车。”涪陵交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涪陵区重拳出击,规范出租车管理,一举打破了市民打车难的坚冰。此次分批投放的200辆出租车新增数量占原有的三分之一,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速上,均在全市区县内名列前茅。
据悉,在去年以前,涪陵区仅有648辆出租车,这一数量13年没有改变过。随着涪陵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打车难的矛盾日益突出。
“其实,出租车投放难,市民打不到车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该负责人介绍。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经营车主和出租汽车公司因为产权关系,导致纷争不断。此次规范行动中,涪陵区明确了车主、企业公司的实权,同时,明确经营期限,进一步规范了出租汽车交易行为,规定了转让条件和对象,严禁私下转让。
在破解这一难题中,涪陵区大胆创新,首开出租车经营权服务招标,除一、二批新增投放的130辆出租车用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外,余下70辆全部采取公开招标方式进行投放,保证了公平,打破了“吃大锅饭”现象,为涪陵区出租车行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全市亦属首创。
“按照这个方法,今后只要再出现缺少出租车的情况,都可按此模式进行投放。”该负责人表示,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将该模式固定下来,将为今后解决类似情况提供参考依据。
文/李安楠 张亚飞 佩玉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涪陵区委宣传部提供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