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17日05:34 来源:重庆日报
“园校互动、校企融合”学生实训场景
秀峰初中学生在新建的食堂吃营养午餐
核心提示
教育,因能为区域发展提供无限的可持续力量,被称为“巫山人民最有希望的民生”。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巫山,教育不仅能改变农家子弟的人生轨迹,更点燃了千千万万贫困家庭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与期待。
“要坚定不移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把有限的土地、有限的资金、有限的编制向教育倾斜,确保教育统筹发展、优质发展、超前发展,为生态涵养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巫山县委书记何平在县委全委会上指出。
“我们要坚持‘教育移民’战略,在人口上做减法、劳务收入上做加法、人均GDP上做除法、劳动力素质提升上做乘法。”巫山县县长李春奎在调研教育工作时强调。
将地区生产总值的10%投向教育,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新增劳动力素质,实现有效“移民”,在促进区域发展的同时也为库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松绑”……巫山,正以教育为引擎,驱动着区域发展的崭新未来。
谋全局 巧布点
推进教育城乡统筹发展
教育是一盘棋。学校好比盘中的棋子,怎样谋篇布局是决定输赢的关键。
作为移民大县的巫山,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甚至影响到一个家庭居住地的迁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为追求更优质的教育,将孩子送到城镇学校就读,导致城镇学校一再“爆满”。
合理布局校点分布,谋全局而协调共振已刻不容缓。
怎样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合理规划校点布局?从《巫山县“十二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中便可看出巫山的远见:结合库区移民、生态移民、城镇化进程,分年度、分区域按照生均占地、生均校舍、生师比等主要办学条件指标,测算义务教育办学规模,统筹实施均衡发展、薄弱学校改造和村校点建设。此外,《巫山县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三年专项规划》也指出,在城镇新区开发中预留教育发展用地,并努力做到学校建设与城镇建设同步。
合理的校点布局,应与城镇建设相得益彰。按照“就近入学”和“相对集中”的原则,巫山在建设农村小学时尽量向公路沿线集中,农村初中向中心集镇集中。
近年来,无论是新建学校还是改扩建学校,巫山学校布局正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中学教育形成“两园两校十片区”统筹发展格局,小学教育形成以城区优质学校和25所中心小学为龙头、寄宿制学校为骨干、精品村校点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学前教育形成25个中心幼儿园下设分院和班点的发展格局。
破瓶颈 增投入
加快高中教育建设步伐
2013年9月1日,位于巫山县官渡镇双月村的官渡中学迎来了第一批新生,漂亮大气的新校区显得热闹而忙碌。
“今天是我进入高中的第一天,看到这样漂亮的学校,对即将开始的高中学习充满了期待。”抱龙镇新合村学生陈宇激动地说。
据悉,官渡中学新校区是继巫山中学龙门校区后的又一个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从2011年5月开工建设,已完成投资9000多万元。这是巫山“教育移民”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
巫山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巫山成为重庆三峡库区的首淹首迁县。
移民、搬迁,对巫山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
然而,对于财力薄弱、地质脆弱的巫山来说,怎样发展高中教育,成为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近年来,全县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教育移民’战略,特别是确定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统筹规划,规模发展;强化管理,优质发展;普职并重,协调发展’的高中教育发展思路。”巫山县教委负责人说。
“教育,怎样重视都不为过。”这句话成为近年来巫山发展高中教育的真实写照。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3亿多元的投入让巫山高中办学规模达到了352个班,高中入学率达95%以上,在贫困区县率先具备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条件。
“巫山教育设施大为改观,龙门校区设计大气漂亮,解决教育资源紧缺问题效果好。”有关市领导到巫山调研时曾高度称赞。
“有了好的学校、好的设备,我们更要有好的教育。”建立城乡结对捆绑发展、加快学校特色发展、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成为巫山发展高中教育的新目标。近3年来,全县高考上线率保持在94%以上,本科上线率保持在50%以上。同时,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实现异地高质量就业,并影响及带动其家庭迁移,实现县域人口的永久性转移。
重互动 强融合
产教合一培养新型人才
库区要发展,人才占据着主导地位。
怎样培养人才?怎样培养与库区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人才?巫山独具慧眼,盯准了职业教育。
“抓职教就是抓未来、抓民生、抓发展。”巫山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心是坚定的。为实现目标,巫山确立了“职教移民、职教富民、职教助民”战略,“园校互动”便是其中关键的一环。“通过实施普职融通、职教资源整合、校企融合和集团化办学,使我们的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巫山教委负责人说。
目前,巫山县职教中心通过7个长线专业的开设,使在校学历学生达到了5000人,年培训能力突破“万人大关”,职教工业园区已建成校舍及标准厂房20余万平方米,能解决1.2万人就业,引进签约企业达到51家……
值得一提的是,“园校互动”探索中,巫山实行了招生与招工同步,学校与企业融合,培训与就业一体。其中“教师双跨、学生双证、产教双促、供需双动、校企双赢”的“五双”工程实现了学校和工厂、教室和车间、校长和厂长、教师和师傅、学生和学徒、理论与实践、作品与产品、招生与招工、就业与创业、育人与增效的“十大融合”,广受各界好评。
“‘园校互动’的有益探索使学校基础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也让巫山的培训品牌受到市场认可。”巫山县教委负责人称。现在,“巫山建工”、“巫山缝纫”、“巫山驾修”等培训品牌声名远播,在市场极受欢迎。该模式也得到了国务院三峡办、教育部等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2010年到2013年,巫山职教中心开展各项技能培训12万人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24230人次,推动14万名劳动力人员外出务工就业,降低了巫山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实现劳务经济收入84亿元,促进了巫山经济的持续发展。
文/何霜 余麗柃
链 接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
作为重庆市12个试点县之一,从2011年开始,巫山便不遗余力地推进营养改善计划。目前,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各级各类220所学校中,营养改善计划实现了“全覆盖”,惠及学生4.5万余人。
据悉,巫山县委、县政府将“营养改善计划”作为十大民生实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县财政统筹5200万元,新建、改建、扩建农村学校食堂、伙房总面积2.5万平方米。两年来,全县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累计投入资金近1.4亿元,为营养改善计划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巫山创造性地实施了“首尝制度”。各学校在学生就餐前30分钟,由学校校长、值周老师、校医、食堂管理员先行试吃营养餐,并做好详细记录,把好食品安全管理关。并通过让孩子吃得“营养”、提升学生“教养”的“双养计划”让学生在营养改善的同时学会礼仪、懂得感恩、崇尚节约。2012年7月,教育部以《重庆巫山县建立“首尝制度”,实施“双养计划”》为题,发文向全国推介巫山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举措。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