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15日04:07 来源: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胡巨成本报通讯员程成
1月13日午后,记者在信阳市中心一栋家属楼的地下室里见到老邱,这间不足7平方米的地下室里堆满了老邱捡回来的玻璃瓶、塑料袋、自行车镫子等废品,连转身都困难。
老邱说地下室里有两样东西他最珍惜,一是一面被老鼠啃了好些洞的锦旗,虽然有些皱皱巴巴,但“高尚风格”四个大字依然显眼,那是前些年有失主送给他的;二是一个塑料袋,塑料袋里有多张小纸片,纸片正反面都密密麻麻地写着失主姓名、地址、物件名称等,老邱说那是他的“失物日志”。
老邱大名叫邱胜华,今年67岁,虽然头发有些花白,但看上去很精神,说话中气十足。1997年从信阳木机厂退休后,老邱闲不住,每天都爱到背街小巷拾点破烂儿。2005年6月的一天,老邱捡到两张身份证和一个装有票据的钱包。通过这些找到失主后,当天下午,他就到邮局把证件和钱包寄给失主。没过多久,老邱就收到失主的回信,情真意切,感谢连连。
“这些东西我们没啥用,但对失主来说却很重要,不给他们寄过去,他们着急啊!”从此,老邱将“寄失物”当成自己的“副业”,一干就是8年,其间从未中断。
他捡破烂久了,发现有几个地方是小偷们经常的“扔赃”地点,比如墙缝里、小树林、小河边等。他曾在这些地方,一天内发现6个“被丢失”的物品。他告诉记者,每当他捡到失物后,会想办法找到失主的电话号码,打过去先让对方放心;找不到电话号码的,他就按照地址先将证件寄过去,取得联系之后,再将剩余的贵重物品一并寄去。
老邱有个习惯,每寄出一封信,都会做简单的记录,记下物件名称、失主姓名、联系方式和地址。久而久之,这些小纸片越聚越多,把塑料袋塞得满满的。记者认真翻看他的“失物日志”,发现失主近的有驻马店、平顶山、商丘的,远的有河北承德、四川攀枝花、湖南常德的,最远的还有新疆叶城的。8年来,老邱寄走了1000多件物件,光邮费就花了2000多元。
老邱说,保护好这些“日志”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了以防万一。有一次他捡东西被人当成小偷抓起来并拳脚相加,后来误会虽然解除了,老邱却多了个心眼,每拾到一件东西,都把“来龙去脉”记清楚。
老邱的大儿子从清华大学毕业到英国读博士后,现定居在英国。“儿子觉得我干这事儿太辛苦、太费事,但我看着这些越来越多的‘纸片儿’,就很有成就感。帮助了别人,自己也快乐,只要我活一天,我就会干一天。”
地下室里,老邱的笑声爽朗、明快,让记者觉得那窄小的空间也变得敞亮起来。③10
(来源:河南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