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南京“朱鹮”,何以飞进上海滩

2014年01月09日06:22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南京“朱鹮”,何以飞进上海滩

  1月4日夜,“朱鹮计划”上海站在我国第一家公立当代艺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落幕。如果说,南京向上海输出传统文化——比如家底丰厚的传统书画、传统戏曲表演并不稀奇的话,南京向海派、洋气的上海滩输出一个艺术节体量的先锋艺术,这还是头一遭。

  南京朱鹮,引发上海同行震动

  新年头一周的每天下午到晚上,连续的免费大师工作坊、特备演出、夜间的收费演出《一桌二椅》,吸引着上海滩的时髦白领和文艺青年,直到演出之后的互动交流,每天的活动都要持续到晚上10点。所有这些节目,都是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与香港进念·二十面体、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合作完成,以省昆为主体表演班底。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是大都会上海与国际对话的高水准当代艺术平台。要踏进PSA,需要有国际水准的艺术核心价值及内容。项目负责人公共教育部主任张琍莉笑言,能进行这样的先锋表演实验艺术,南京一点不土鳖。

  “朱鹮”飞来,给上海各界人士以冲击。著名昆曲“王子”张军从下午场一直看到夜场:“看到南京的师弟师妹们能有这样的机会与各国大师进行艺术探索,我从头到尾激动得一塌糊涂。”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任明说,“我感觉‘朱鹮计划’是难得的、打开文化交流大门的好事。年轻的昆剧演员通过与各种当代剧场互动,为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带来了新鲜的气息。”上海媒体人王莫之撰文《朱鹮艺术节来了,上海昆剧显得更没落了》在圈内引起不小反响。他从朱鹮计划反观上海传统艺术表演,令上昆“躺着中枪”,逼问“为啥勿是上昆”“身为上海观众,我真是嫉妒”。

  朱鹮背后,是对传统套路的突破

  朱鹮计划的始作俑者之一、省演艺集团常务副总柯军认为,朱鹮计划之所以能走进上海,便在于自身有符合艺术规律、能与国际接轨的理念和作品,“上海人是会看货下单的”。

  据省昆院长李鸿良介绍,和国内诸多官办艺术节不同,朱鹮计划及下属朱鹮艺术节,不是主题先行、行政组织的老套路。而是艺术家创作冲动在先,继而发展出一个艺术计划。

  朱鹮计划艺术总监、香港戏剧大师荣念曾介绍,2010年世博会上,他获邀与日本戏剧大师佐藤信合作《朱鹮的故事》,使得中日非遗表演项目昆剧与能剧进行对话互动,在世博会半年会期里演出多达6400多场。荣念曾从昆剧与能剧的境况中看到,传统表演艺术家不能像濒危动物朱鹮那样,被锁在笼子里观赏、退化,而应当走出笼子壮大自身。于是,他与东京、南京共同催生出主旨为“艺术保存和发展”的“朱鹮计划”。

  2012年,朱鹮计划在南京低调举办首届艺术节,仅限于中日合作。2013年-2014年,朱鹮计划发展为南京-上海“双城记”,参演艺术家更是从日本拓展至泰国、新加坡、印尼和香港、台湾等地。

  印尼古典舞蹈家迪比亚从巴厘岛出发,辗转泰国、中国香港,平生第一次来到南京。“和中国古典表演艺术的交流机会太难得。我和昆曲青年演员合排了一个印尼16世纪故事,我希望下次可以带印尼更多青年传统演员来,或者邀请昆曲演员去。”泰国国宝级舞蹈家Manop通常是公主出访的随行艺术家,此次只能参加一场演出便赶回国导演国家级大型演出,“不同文化背景的非遗表演项目对话,很有意思,我在和孙晶的合作中得以向对方的传统致敬。”日本现代舞蹈家松岛诚连续第二年参演,他的视点是:“昆曲在600年前诞生时也许就是当时的先锋。我们现在的先锋探索,也许就是未来的传统经典。”

  各国艺术家愿为朱鹮万里迢迢而来,就在于这是跨文化、跨领域的传统与当代对话,价值在此,火花在此。佐藤信说,由传统艺术家与当代艺术家共同进行实验探索,朱鹮计划的先锋性在全世界都是一流的。

  南京,应当成为一个文化品牌

  虽说省昆是朱鹮计划的主要表演班底,但事实上,如果没有香港艺术工作者的创意理念、创作班底、国际人脉、专业运营,这只朱鹮难以振翅飞翔。

  本次艺术节以省昆为基本班底,特聘一名香港艺术节专业运营人士坐镇南京两个月。“国际范”使得朱鹮计划在向上海输出节目的同时,输出了全套艺术节产品,包括视觉体系、文宣体系、特制香水艺术衍生品等等。当然,最终输出了传统艺术如何与当代对话的艺术价值观。在南京和上海之间,这样的输出过去是单向的。

  合作之中,也照见南京尚存的软肋。

  比如,南京至今缺乏一个像PSA这样的综合文化中心、国际艺术平台。南京的表演艺术体系还停留在传统的单体系统:剧场、剧团、学术、教育、交流、餐饮基本各自为政。如果一个艺术节同时需要这些元素,参与人士就不得不到处跑。朱鹮计划中,国际艺术家为一个讲座跑到东大九龙湖校区,疲惫不堪。而在上海PSA的空间里,可以将表演、讲座、教学、餐饮等需求一网打尽。

  国际水准的艺术行政团队阙如。最缺的是懂得艺术行政的双语人士,这使得国际交流成为大问题,朱鹮计划就不得不在紧张的经费中特聘海外专业人士。因为无此桥梁,南京方在海外艺术家面前几乎失语,香港合作方也不能接受。

  对南京倾注了深情、并与这座城市合作10年之久的荣念曾说,南京有好多艺术人才和资源,但是好像大家都在等待。大家躺在丰富的传统当中太受用、太舒服了。南京乃至江苏,应当成为一个当代的文化品牌。 本报记者 王晓映

(来源:新华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