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08日05:14 来源:重庆日报
这是2011年9月28日,邵逸夫先生在香港出席2011年度邵逸夫奖颁奖典礼。
新华社发
青年邵逸夫。
《上海滩》剧照。
老年的邵逸夫。
1月7日拍摄的西南大学图书馆逸夫楼。
记者 熊明 摄
据新华社香港1月7日电 (记者刘欢 张雅诗)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7日宣布,该公司荣誉主席邵逸夫当日6时55分在家人陪伴下于香港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等各界人士表示哀悼。
邵逸夫1907年出生于浙江宁波,是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他于1958年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他旗下的无线电视主导着香港的电视行业,多年来占据当地的收视领先地位。
邵逸夫慈善为怀,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他捐赠的教育项目遍布神州大地,中国多所高等院校建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邵逸夫晚年更拨出资金,成立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邵逸夫奖”,表彰全世界科技拔尖人才,支持香港、内地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科学研究。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了表彰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上海滩》、《霍元甲》、《射雕英雄传》……
邵氏电视剧是70后成长的记忆
本报讯 (记者 兰世秋)“他是一个时代的传奇,香港电影史上一个标杆式的人物,在香港电影和电视史上,都书写了重要的篇章。”1月7日,听闻邵逸夫去世的消息,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副教授范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谈到邵逸夫,离不开“邵氏电影”及“TVB”(即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邵氏、无线两个影视王国,多年来培育了数不胜数的演艺人才,在香港乃至全亚洲都具有巨大影响力,令香港成为“东方好莱坞”。
范倍告诉记者,邵氏电影遵循的是一条纯粹的商业制片路线,在选材上切准了市民的喜好和情趣,选择通俗性和娱乐性较强的题材。
从早期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大醉侠》、《独臂刀》,再到70年代的《刺马》、《爱奴》、“香港奇案”系列等,甚至是80年代的《非法移民》等低成本的作品,邵氏出品了不少值得收藏的佳作。
“邵逸夫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电影拓荒者。”范倍称,由默片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时装到古装,由大型古装到黄梅调,由黄梅调到武侠片,邵氏电影的每个尝试都给中国电影业带来了新的可能。
范倍表示,邵逸夫也是最早把香港电影带到东南亚市场的人,“当时邵氏在东南亚开拓出了庞大的电影市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邵氏在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00多个电影发行网点。”
“《上海滩》、《霍元甲》、《射雕英雄传》……”说到TVB制作的电视剧,昨日,70后重庆观众谢丹如数家珍。邵逸夫创建的TVB出品了无数电视精品。
“可以说,TVB的剧集不仅伴随我长大,还伴随我工作、结婚。”谢丹说,上世纪80年代的《义不容情》,90年代的《大时代》、《创世纪》,进入新世纪以后的《金枝欲孽》、《溏心风暴》等等,TVB的剧集给她的业余生活带来了无数欢愉,“一部一部剧集就是我成长的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TVB于1971年起开设了无线艺员训练班,这个训练班为整个香港演艺圈输送了大量中坚人才。现在仍然在娱乐圈活跃的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刘嘉玲等影视明星,乃至现在已晋升为国际大导演的杜琪峰等等,都是出自该训练班的得意学生。
为重庆捐资过亿 “逸夫楼”遍及主城和远郊区县
本报讯 (记者 匡丽娜 见习记者 杨晨 实习生 王濛昀)记者昨日从市教委获悉,邵逸夫在重庆捐资助学多年,早在1987年就捐资1000万港币,修建了原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图书馆逸夫楼,此后又陆续为重庆的教育事业捐资超过1亿港币,项目多达189个。
重庆接受捐赠项目共计189个
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一名大慈善家。可以说,他在香港的影响力源自于他的影视王国,而他在内地的口碑则主要是因为他的慈善捐赠。1973年,他在香港设立了私人慈善机构邵逸夫基金会。自1985年起,该基金会与国家教育部合作,每年向内地提供巨额教育捐款,建设了大学、中学、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教育项目共计6013个,历年资助的金额累计超过47亿港元,涉及项目有图书馆、教学楼、科技楼、艺术搂、学术交流中心等。
截至目前,重庆接受捐赠项目共计189个,其中高校11个,中小学178个,捐赠总额12515万港元,地方政府或学校按不低于1:1的比例配套资金,共新建校舍70万平方米。由其捐赠的项目大多以其名字命名,“逸夫楼”几乎遍及重庆主城的大中小学和远郊区县的中小学。
“把书教好才不忘老人家的恩情”
“我们永远都难以忘怀邵逸夫先生对我们的恩情。”昨日上午,万盛经开区教育局副局长陈永禄动情地向记者讲起了万盛与邵逸夫先生一段割舍不了的情缘。
据陈永禄回忆,那是2000年,一场暴雨突袭万盛,当地多处受灾,黑山镇兴场小学那排“干打垒”的平房教学楼被狂风骤雨摧残得摇摇欲坠——屋顶开始漏水,豆大的雨水将学生的课本浇湿,墙体开裂。教学楼不能用了,学生到哪里去上课呢?正当老师和学生们一筹莫展的时候,邵逸夫基金会拿出了15万港币用于援建受灾的黑山镇兴场小学。
陈永禄说,这么多年后,黑山镇兴场小学的老师和学生还经常提起邵逸夫先生,学校的老师们常说,“邵逸夫先生和我们素不相识,却雪中送炭,我们要把书教好才不枉老人家对我们的恩情。”
捐建原西师图书馆 邵逸夫两次来渝
西南大学一角,在绿荫郁郁之中掩藏着一栋小楼,它是邵逸夫支持内地发展教育事业的第一批项目之一——原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逸夫楼。
“20多年前,邵先生曾到过学校两次。”今年84岁的钟章成是原西南师范大学校长,据他回忆,第一次是在1986年,当时邵逸夫觉得校园环境很漂亮,很适合再修建一栋图书馆。同年秋天,在教育部召开的一次会议上,邵逸夫决定捐赠1亿元港币赞助内地发展教育事业,“这也是邵逸夫先生支持内地发展教育事业的第一批赠款。在邵先生第一批赠款的10所学校名单里,西南师范大学就在其中。”钟章成说。
“第二次是在1988年图书馆修建期间。”钟章成回忆,当时82岁的邵逸夫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校园,全程谈笑风生,很是开心。“邵逸夫先生不仅不张扬,更是一个随和的人,来访时主动提出不要学校搞大的欢迎仪式,因此就只是上午来参观了一下学校,与校领导开了一个简单的座谈会,吃完午饭就离开了。”
定居重庆的邵氏老员工回忆“六叔”:
收集废纸、废铁钉,他在生活上对自己很“刻薄”
本报讯 (记者 兰世秋)“希望他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依然这么快乐。”1月7日,对于邵逸夫的辞世,曾在邵氏电影工作、上世纪90年代末定居重庆的香港导演余积廉遗憾地表示。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余积廉正带着自己新执导的影片《踏雪寻梅》在北京送审。
余积廉出生于1940年,上世纪60年代进入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学习拍电影。说起“六叔”(香港影视圈对邵逸夫的尊称),余积廉称,“他在我心中是一个很儒雅的老板。”
余积廉回忆道,邵逸夫对员工非常随和,不管是导演还是杂工去办公室拜访他,他都会很热情地和人打招呼,而且经常微笑。导演拍片时,邵逸夫有时也会到片场看一看,“看到满意的地方,他就会笑着点点头。”
在邵氏时,余积廉参与了《倾国倾城》、《江山美人》、《独臂刀》等电影的拍摄。那个时候邵氏拍的电影红遍了整个东南亚,公司上上下下共有3000多名人,“能成为邵氏的员工,是一件很荣耀、很骄傲的事情。”
邵逸夫家业殷实,但生活中却异常节俭。余积廉回忆说,“他只要看到还留有空白的废纸,就会收集起来,订成记事本。”因此,邵氏的员工就会常常看到邵逸夫在开会时,在用废纸订成的本子上记事。不仅如此,邵逸夫在片场的地上看到被人扔掉的废钉子,也会捡起来,告诉大家,“这个钉子敲直了,还可以再用。”
虽然对自己生活很“刻薄”,但在制作电影上面,邵逸夫却很大方。余积廉说,当年拍摄《倾国倾城》时,布景漂亮得不得了,“老板在这方面是很舍得花钱的。”
余积廉在重庆常常看到邵逸夫捐建的逸夫楼,“他是一个很仁爱的人,希望他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依然这么快乐。”
1907年
出生于浙江宁波
1958年
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
1967年
无线电视成立,邵逸夫是创办公司董事之一
1985年以来
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迄今赠款金额近47.5亿港币,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