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静待时机 破冰而出

2014年01月05日05:26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静待时机 破冰而出

“雪龙”

  现状

  人船安全 正积极寻机脱困

  虽然暂时受困于南极浮冰区,“雪龙”号上全体考察队员和船员还是深切感受到了一股来自祖国的强大“暖流”。目前“雪龙”号全体人员和船只安全,正在国家海洋局的指挥下积极寻求脱困。

  “雪龙”号受阻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相继作出重要指示。4日上午,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已经及时传达到每一位科考队员,全体队员备受鼓舞,精神振奋。

  “雪龙”号正受困于南纬66度39分、东经144度25分的密集浮冰区,部分浮冰厚达3米至4米,距离最近的清水区约21公里。船上101人全员安全,物资补给充足。为保证船舶安全,“雪龙”号在浮冰中开辟了一条长约1公里的“破冰跑道”,等待天气条件有利时一举破冰突围。

  记者看到,“雪龙”号船头方向密集浮冰中有一座小冰山,其位置多日没有改变。但3日在“雪龙”号右舷出现的一座平顶大冰山,4日已漂移到船的右前方,逐渐远去。而在“雪龙”号的右后方,一座更大的冰山正在缓慢靠近。

  中国第30次来南科考队领队刘顺林介绍,“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右舷的这片密集浮冰区好像一条‘冰流河’,河水中‘冰流湍急’,浮冰和冰山漂移速度很快”。“雪龙”号船长王建忠说,“‘雪龙’号好像在‘冰流河’的岸边,只要穿过这条‘冰流河’,突破大约两海里最为厚重的浮冰带,就能突围出去。但何时过‘河’,时机选择十分重要。”

  坚实

  后盾

  国家海洋局全力组织救援脱困工作

  记者4日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国家海洋局已专门成立“雪龙”号脱困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研究部署脱困措施,全力组织“雪龙”号救援脱困工作。目前“雪龙”号上食品油料充裕,考察队员状态良好,正在等待突围时机。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表示,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要确保在船考察队员人身安全,保证国内与前方的联络畅通,加强分析研判,综合施策,有效应对,将帮助“雪龙”号突破海冰困阻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去谋划。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减灾司、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要进入最高级别应对状态,加强与前方的联络沟通,积极搜集气象资料,加强研判与分析,及时准确地提供相关信息。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介绍,“雪龙”号受阻后,原计划的考察和航行任务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影响,具体的后续任务安排要等船只脱离危险区后再做调整。此外,虽然“雪龙”号受阻,但南极中山站、泰山站的工作以及对南极格罗夫山的内陆考察依然在按计划进行。

  他表示,由于现场冰情复杂,预计“雪龙”号将主要依靠自身能力脱困。目前国内各方面正在对相关海域的气象进行严密监测,同时收集海冰状况以及天气历史资料,为船只脱困提供支持配合。

  “如果出现极端情况,船只面临长期被困,那就把人接出来,让船舶在冰区越冬。船上的燃料食品充足,支持下去不成问题。”曲探宙说,“但那种情况是百年不遇的,出现的可能性非常小。”

  脱困

  契机

  有望6号左右破冰

  困住“雪龙”号的因素,在海上是浮冰,而在天上是强大气旋。6号到7号,随着风向变化、潮流转向、浮冰扩散漂移,“雪龙”号有望破冰而出。

  北京时间4日上午“雪龙”号所处海域受西风影响,风力达到了7到8级,“雪龙”号周边的浮冰堆积愈发严重。

  南极浮冰是海冰形成后,在风、海水、潮流及潮汐的作用下,发生破碎而形成的大小不一的碎块,虽然是碎块,但是大多数浮冰至少有3至4米厚,而“雪龙”号属B1级破冰船,也就是说,只能以每小时2.8公里的航速连续破开1.1米厚的冰。目前“雪龙”号周边的浮冰,面积最大的超过了好几个足球场,面积最小的也像一张桌子,因此只能等到6号左右风向的转变,借助风力吹走冰山,“雪龙”号才能驶离重冰区。

  刘顺林介绍说,根据气象预报,6到7号有一个热带高压将影响这片海域,有可能带来“雪龙”号期盼的西风,将密集的浮冰吹得松散一些,给“雪龙”号的突围打开一扇“窗口”,考察队已经制定了多套突围方案和应急预案。

  目前国家海洋局等相关部门已启动24小时应急机制,不间断地向“雪龙”号提供事发海域最新的卫星数据。前后方紧密配合,设法早日突破浮冰围困。

  (综合新华社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