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闸北:苏河湾复兴记
当代艺术家严培明、刘小东,不约而同把自己的工作室,选定在闸北苏河湾地区有着百年历史的怡和洋行打包厂。
老厂房经由全面维护和修缮,重焕生机;画家在这里找寻灵感,激发创作火花……处于“城市更新”中的苏河湾,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在规划建设中根植入“文化基因”,修复与再造并行。
目前,包括上海总商会等在内的一批优秀历史建筑正经由世界级设计大师之手“重生”,开发建设中的苏河湾区域吸引总部型企业纷纷前来。入驻企业的区级税收占全区比重已超过1/4。
引进“好人家”
西藏北路曲阜路的大悦城,创下了中粮集团在国内投资的多项纪录:投资量最大的城市综合体、首座百米摩天轮。
“苏河湾是一个有故事讲的地方。”中粮置地上海公司规划设计部副总监胡肖扬表示,交通、区位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但苏河湾的历史人文,更增加了选择的砝码,“我们的规划也紧贴苏河湾建设的整体规划方案,这样才会实现最大的共赢。”
闸北区苏河湾建设推进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项凯告诉记者,苏河湾的定位是 “高端高档、宜商宜居宜休闲”,作为中心城区仅存的可成片开发的黄金宝地,“好衣料还需好裁缝。”光有资金实力还不行,“我们看中的是长远、要做就做好作品,而非‘捞现钱’。”
现已引进的华侨城和中粮两家央企,正是因其资金实力、开发经验和优秀作品,进入了苏河湾团队的视野。华侨城(上海)置地有限公司营销策划部总监张雍带着做一个 “整装项目”的目标,与团队来到了苏河湾,“我们的规划,沿着两条‘轴线’而行,一条是横贯东西的人文景观轴线,这也是苏河湾历史建筑的时光长廊,老上海的里弄、石库门,将原汁原味呈现,在新与旧中让人们感受回忆与再生。另一条是滨河景观轴线,将努力恢复到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肌理,让沿河步行,逐步回到上海人的生活之中。”这一规划理念,与苏河湾整体建设方案中所要打造的两条“生态走廊”、一道“时光纵轴”不谋而合。
激活“文化基因”
华侨城启动苏河湾项目时,曾花了7个月时间,联合了包括郑祖安在内的一批历史学家,研究了苏河湾区域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推出了历史与创想展,以展览拉开建设帷幕。
根据闸北方面的概括,苏河湾至少包含苏河文化、后工业文化、铁路文化、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这些文化借由区域内的老厂房、老仓库、旧里弄等老建筑得以记录,而现代艺术家们则十分看中这样的历史积淀与传承。有了这个契合点,也让闸北区及开发商在推进苏河湾建设过程中,格外注重“文化基因”的激活。
“苏推办”目前的办公场所就是具有80余年历史的原中国实业银行仓库,平日里,一楼是各类展览的展出地。在三楼“苏推办”的办公场地,占据面积最大的则是一个浓缩版的苏河湾历史展。(下转5版)(上接第1版)“无论是企业,还是各方面的考察团,第一站就是这里,我们希望通过历史的回顾与现在的展望,让大家对苏河湾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新建建筑与老建筑的契合度。在上海总商会旧址旁边,是华侨城项目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今后全球第四家宝格丽酒店的所在地。“这一建筑与上海总商会不是‘互抢风头’,而是互为衬托,是一个整体。”闸北区史料馆馆长马幼炯表示,区里将出台历史建筑的相关保护导则。苏河湾目前探索的开发机制,也为寻求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和谐平衡提供了可借鉴途径。
探索“城区复兴”路
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嘉吉投资(中国)有限公司、任仕达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芒果服饰(中国)有限公司等总部型企业先后入驻,总税超亿元的商务楼宇达到9栋,苏河湾已初现“南高”效应。
“这条‘城区复兴’路,走来不易。”长期研究苏河湾区域历史的邬德华曾在其文章中提及,历史上“苏河湾”所涵盖的区域,曾是上海最大的内河码头、有着闸北最早的城市化居民点,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然而,昔日辉煌过后,留下的是大量二级旧里以下旧区。光有文化遗存、没有产业规划的重新布局,显然难以为继。
2010年,通过全球招标,闸北区明确了《苏河湾地区城市设计方案》;2011年,又形成了《苏河湾地区功能定位深化研究》,通过这些年来的功能修复、城市再造、核心聚焦,苏河湾区域正在逐渐“复兴”。
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徐静告诉记者,这些年目睹了苏河湾 “一年一个样”、“三年出形象”后,感觉未来越来越“豁然开朗”。这位在有着85年办学历史的知名小学任教多年的校长表示,随着规划的不断落地、配套的不断完善,高端商务人群也将纷至沓来,这些人群子女的就学问题,即将摆在她的面前。
因为未来,苏河湾地区将逐渐形成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现代商贸、人力资源、信息服务五大主导产业,以及酒店餐饮、生态宜居、商业配套等“5+X”的产业布局;这里也将成为上海核心CBD的拓展区、国际都会的人才中枢、苏河文化的魅力舞台以及金融中心的助力支点。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