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5日06:33 来源:重庆日报
意气风发的莘莘学子
校园秋韵
校长周建军(中)在考察岷县中国当归城
学校中药馆大厅
中医系青年志愿者学生为乡民爱心义诊
学校一流的硬件设施
【健康/快讯】
学校荣获“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单位”
12月12日,重庆市中医药行业协会办公室,“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单位”评审活动正在进行,不时传来阵阵掌声,掌声献给刚刚高票通过评审的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评审现场,专家们充分发表了意见,均对重庆中医药人才的奇缺表示忧虑。大家认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学校的培育是保障。
专家们认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在中医中药上的优势,科技引领,服务为先,为三峡库区城乡基层卫生事业特别是中医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先后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重庆市有关部门授予“全国中医药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健康/核心解读】
忠诚服务党的公共卫生事业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由重庆市政府举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管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医药院校,始建于1951年。学校占地8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6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000万元,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根据三峡库区城乡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特别是三峡成库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开设了医学、中医、护理、药学、公共卫生、医技等六大类41个高职高专专业(方向),并形成了护理、中医骨伤、针灸推拿、中药、临床医学(农村医学方向)等优势品牌专业。现有在校生12000人。有二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7所。近年来,承担国家、市、区级职业教育教改项目101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000余篇,编著出版三峡库区名老中医学术专著6部,主编或参编全国性卫生职业教育教材140余部(本)。先后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重庆市教学成果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万州区科技进步奖15项。
加强中医人才培养,支撑库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学校的前身之一是省部级重点中专——万县中医药学校,中医药教育资源丰富,有40余年中医药人才培养经验。现有中医药专业师资106人,其中,博士和博士后5人,硕士73人。开设了中医、中医骨伤、针灸推拿、养生康复、中药、中药种植等专业,其中中医、中药等专业是市级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建有中医实训中心、校内中药模拟工厂、三峡中医文化馆,有直属附属中医分院1所。
先后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重庆市有关部门授予“全国中医药科技工作先进集体”、“职业教育先进集体”、“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园林式单位”、“平安校园示范学校”等称号。
【健康/教育价值观】
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
服务中医药事业发展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库区、辐射西部、统筹城乡、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70%的招生指标用于三峡库区和“两翼”地区。办学60年来,学校为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各级各类医药卫生人才10万余名。现在活跃在库区基层卫生单位的业务骨干80%以上为学校毕业生。学校积极承担区域中医药人才培养任务,支撑库区城乡基层中医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在职中医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大力提升库区城乡基层中医服务能力;大力开展中医中药职业培训,助推库区中医保健业发展,积极为促进库区移民就业服务。
学校坚持中医药教育特色,每年招收中医药类学生1000余人。近年来,学校启动了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中医新型师承制”。中医药类学生自入学之日起,即与学校资深教师、库区知名中医专家举行传统拜师仪式,建立正式“师徒关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导师全程指导业务学习,定期与导师出门诊进行中医临床实践,早期接触中医临床,深入学习专家经验,有效提升了中医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的中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中医中药毕业生供不应求。万州、云阳、巫溪、垫江、武隆、江津等区县医疗机构每年接纳学校大量中医毕业生。良好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还受到外省医疗机构广泛青睐。如福建闽江每年接纳学校中医类毕业生30人,以事业编制形式安排到闽江中医医疗机构就业。中药专业毕业生被广州潘高寿、太极集团等全国大中型医药企业自入学之日就全部实施“订单培养”;中医骨伤、针灸推拿和康复专业毕业生成为各省市运动队、骨科医院和康复机构的“香饽饽”。
【健康/深度延展】
继续教育与培训 服务在职中医药人员成长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培训基地”。2000年以来,每年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的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任务,先后对近600名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开展了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库区城乡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诊疗水平,有效满足了库区群众对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
为切实提升库区在职中医人员学历和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学校率先开展了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试点,采取学校优惠学费、送教上门的办法,帮助库区1200余名乡村医生解决了中医专业中专学历,为他们通过考试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铺平了道路,有效解决了库区城乡基层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障。
根据库区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在基本解决库区城乡基层乡村医生基本学历的基础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继续开展城乡基层医生中医专科学历教育和重庆市卫生局组织的“农专”项目。
学校地处库区腹心,是重庆市卫生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把挖掘资源发挥优势、服务群众就业、为政府分忧视为自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积极组织三峡库区移民青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下岗职工和残疾群众开展中药材种植员、保健按摩师等28个工种的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建立健全培训后就业服务机制,建立职业培训就业基地,为促进移民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打造了“三峡足疗”、“三峡药工”、“三峡美容”等劳务品牌,被万州区政府评为优秀劳务品牌并予注册。
【健康/成果与案例】
科技服务 助推库区中药产业发展
近年来,学校发挥中药专业人才优势,大力实施库区中药产业发展“科技平台夯基工程”、“中药科研苗圃工程”、“科技特派员工程”、“中药物流促进工程”四大行动。
实施“科技平台夯基工程”,筑牢库区中药产业发展根基。三峡库区中药资源优势,但长期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库区中药产业广大职工“守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其首要原因是缺乏科技支撑。要解决三峡库区中药产业发展问题,首先要解决中药科研问题。因此,学校投资1000万元,实施“科技平台夯基工程”,组建了由“一所一馆一中心”构成的库区中药科技平台。
“一所”即三峡中药研究所,以三峡库区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三峡库区道地中药材抢救保护、种植和加工技术研究为主要任务;“一馆”即三峡中药科技馆,将三峡中药研究所挖掘、整理和研究的三峡地区中药材生产与流通信息、三峡中药文化信息、三峡地区中草药资源信息,集合三峡地区中药信息源,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集成三峡地区中药信息系统,免费向三峡库区中药种植大户、种植企业、加工和流通企业提供中药科技信息服务,实现了三峡中药信息源向教育资源、旅游资源、经济资源和学术科研资源的转化;“一中心”即三峡中药种植与加工应用技术推广中心技术推广中心,是市教委在全市首批设立的十个应用技术推广中心之一,也是三峡库区设置的唯一一个技术推广中心,面向三峡库区中药从业人员提供免费技术培训,面向三峡库区中药种植、加工、流通企业提供免费技术服务。
“一所一馆一中心”的建成,使三峡库区中药产业发展有了良好的科研平台、科技信息平台、成果转化平台。
实施“中药科研苗圃工程”,培育库区中药产业发展加速器。学校组织专门力量,深入中药种植、加工、流通企业进行广泛调研,彻底摸清制约三峡库区中药产业发展的瓶颈,筛选出其中的关键因素;面向校内外中药科技工作者,开展重点攻关项目招标,与中药企业、中药科技院所一起联合攻关。
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加快库区中药科技成果转化。学校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5名中药科技人员受聘为市科委“科技特派员”,常驻库区中药产业大县,深入中药种植农户进行技术指导,深入中药企业进行技术攻关,成为库区中药种植农户随叫随到的“科技顾问”、中药企业的“科技骨干”,学校被市科委确定为“企业科技特派员——百人计划”派出单位。
实施“中药物流促进工程”,拉动库区中药全产业链发展。学校与万州区政府深度合作,实施“中药物流促进行动”,利用自身资源,协调各级部门在万州成立了三峡中药物流中心,吸纳了万州及库区周边区域近100家中药流通商户入驻经营;承办三峡中药博览会和三峡中药发展论坛,全国各地中药企业来万州经营、采购中药材,会商库区中药产业发展大计,有力地促进了三峡库区中药流通业发展,有效牵引了上游中药产业如中药加工、中药种植业的快速发展。
形成了一批重大中药科技成果。近年来,学校立项开展中药产业发展研究近30项(含国家级2项、省部级16项、区级10项、横向课题5项),其中,《太白贝母品质研究》(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功使库区量大质优的太白贝母进入国家药典,《重庆中医药历史挖掘与利用》获重庆市中医药科技成果一等奖,“大黄漂浮育苗技术”获国家专利。编写了《三峡中草药图谱》和《长江三峡中草药资源》2部专著,首次针对长江三峡库区中草药资源,以实物彩色图谱的方式直观、真实地反映三峡地区中草药资源状况;首次诠释了三峡中医药发展历史、三峡中药材生产与流通状况,填补了三峡中医药发展历史、三峡中药材生产与流通研究空白。
学校完成的《太白贝母品质研究》(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建立了川贝母(太白贝母)皂苷类化合物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为川贝母质量的科学评价与有效控制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2012年9月以来,万州区国药集团等利用“太白贝母品质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共检出伪品川贝母1640公斤,为单位避免损失200余万元。同时,为川贝母药材及其产品的质量检测提供便捷、快速的检验方法,提高了检测效率,确保了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科学编制了区域中药产业发展规划。中药研究所与库区中药资源大县如巫溪、城口、万州等区县政府开展中药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并受其委托,在深入进行中药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气候、土壤、交通、产业基础等,编制了6个区县的区域中药产业发展规划,成为指导库区中药产业发展的指南。
2009年,学校与巫溪县政府隆重签署《中药产业发展县校战略合作协议》,先后编制《巫溪县现代农业规划》、《巫溪县中药材百草园规划》和《红池坝中药材种植科技园规划》,与广州潘高寿推广川贝母种源基地建设。截至去年底,巫溪县中药产业产值由0.4亿元升至2亿元。
库区中药全产业链迅猛发展。在科技支持下,库区中药产业快速发展,中药种植面积由不足100万亩增加到150万亩,中药全产业链产值升至200亿元,有力的支撑了库区中药产业发展,为解决库区农户增收、促进移民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还在在奉节县合作组建了中药材专家大院,联合开展了“大黄漂浮育苗技术研究”,其研究成果在奉节云雾乡大黄育苗基地建设中应用效果良好,种源供应奉节、巫山、利川、开县,栽培面积达3000余亩。《川贝母(太白贝母)GAP种植技术研究》形成的太白贝母种苗快速繁育技术、《梁平泽泻冬闲田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研究形成的种苗繁育土壤消毒技术、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技术等一批研究成果在库区中药种植业大量推广。 文/张建忠
热烈祝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荣获“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单位”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