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经济透视:发达国家更担心通缩

李向阳

2013年12月25日08:4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包括美、欧、日在内的发达经济体集体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美国是迄今最早讨论退出的国家,日本则相反,正在扩大货币量。

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加收购基金规模,用以从金融机构和企业手中收购国债和企业债券等资产,扩大央行流动性供给。日本的货币量在两年内已经翻倍,相当于6000亿美元,而美国是8000亿美元。虽然两国用的手段不同,但是达到的效果是相同的,只不过美国比日本的国际影响更大。但是在亚洲,日本量化宽松的效果也许堪比美国。

日本将继续执行量化宽松是毫无疑问的。首先,当前日本经济刚刚走出通货紧缩,与安倍提出通货膨胀率2%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9月份日本核心消费物价指数为0.7%,能否稳定在这个幅度尚存疑问。安倍政府还要摆脱长达15年的通货紧缩,这是历届日本政府的目标。其次,日本的国债市场名存实亡。私人机构不购买国债,完全靠央行购买,国债收益非常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为0.7%。如果不实行量化宽松,日本国债市场将无法正常运行。同时,安倍经济学的“第三只箭”结构改革还未推出,实体经济初显的复苏能否持续仍是问题。由于日本经济结构调整还没有拿出相应政策,过去两年经济增长主要是靠量化宽松支撑,结束量化宽松就等于病未治好就停药。

欧元区的情况介于美日之间,未来欧洲的量化宽松将会继续执行。过去一年,欧元区消费者价格指数有所下降,今年10月的数据是0.7%,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个百分点,远远没有达到欧洲央行2%的通胀上限。当前,欧洲最大的难题是失业率居高不下,超过了12%;而欧元区经济增长率还在零上下徘徊。面对这样的经济数据,欧洲央行显然暂时不会退出量化宽松。当前,欧洲版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工具主要包括两项:一是延长到期的长期再融资操作;二是由证券市场计划衍生而来的欧洲央行直接货币交易,或称无限量冲销式购债计划。

总体来说,在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之间,发达国家更担心紧缩,因为其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同时,通货紧缩会让债务人负担加重,加重主权债务危机,无形中提高了偿还债务的成本。所以,发达国家均在力图避免出现通货紧缩的危险。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25日 22 版)

(责编:吴斌、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