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3日06:26 来源:新华日报
“沁芳厅,结账,外带螃蟹6箱!”正是菊黄蟹肥时,金坛长荡湖螃蟹养殖大户田友根在自家的湖鲜王酒店里忙得脚不沾地。
“从周五晚上到周日中午,30多个包间不提前预订,肯定吃不到,上海的、南京的、淮安的、无锡的、常州的,都是开车带着亲朋好友来吃。外地人开车走沿江高速金坛东下来,沿着有花有草、挂着中国结的路开过来就到,非常好找!”田友根熟练地指挥着行车路线。
田友根所说的那条路是直通金坛长荡湖的环湖路,记者驱车从高速出口下来,很快进入江南水乡的画卷中,高大的香樟,闪闪发亮的红叶石兰,最抢眼的是路灯上垂下来的红色中国结,一路飞驰,直接开到波光粼粼的湖边,眼前是大片的芦苇随风摇荡。“没错,这是一条地地道道的农村公路,而且是乡道,连县道都不是。”金坛市交通局党委副书记王小平回答了记者的疑惑。
田友根告诉记者,自己在长荡湖养了100多亩螃蟹,每年到了螃蟹上市季节,就在湖中间的小船上招待亲朋好友吃螃蟹。“大家都笑,一路石子路颠过来,肚子都颠饿了!再乘摩托艇到湖中间,才能吃上螃蟹。”螃蟹的好品质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老饕,但沿湖的路一直是个瓶颈。“石子路,走人没问题,无非是灰大点,开车就受罪了。”在长荡湖捕鱼为生的胡庆淮说,“最多是周末中午有人开车来吃,晚上两眼一抹黑,路况不好,没什么人愿意来。”
农村公路被称为交通的末梢循环神经,在人们的印象中,“窄、颠”是农路的特点。从2008年起,金坛先后投入5.02亿元,对茅别线、金竹线、金茅线等138.2公里县级公路和210座农危桥进行建设和改造。但是,乡村公路标准升级了,绿化、美化没有同步提高,解决的依然只是通达问题。金坛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陈忠平坦言:“晴天一路灰呛人,雨天一行水沾身,两旁空阔无景致,匆匆来去无心情。”虽然农村公路升级改造了,但老百姓仍是一肚子意见。
比普通提档升级更花心思的“风情农路”改造,首先在长荡湖旁的环湖路试点,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工,仿佛一夜间,长荡湖景区和儒林水街迅速崛起。“以前一天看不见几辆车子,现在一天光停车费就能收两三万,一辆车一次10块,两三千辆车是常事!”长荡湖风景区停车场的管理员张师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现在有50家水上饭店,家家生意爆满,路好了,人家愿意来,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好。这样下去,开饭店都要超过养螃蟹了!”田友根开心地说。
和田老板一样期待的,还有茅山脚下的仙姑村村民。这里盛产咸猪蹄、茅山老鹅、野山菇、地皮菜。“我们这边是到茅山的必经之路,如果路能好点,不愁以后没发展。”在仙姑村经营农家乐的陈老板说。目前,金坛市薛埠镇西北片区的花仙线已经开始创建“农家风情路”,承建的中交通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将对全线土路肩整平,清理杂草后撒草籽绿化,种植香樟作为行道树,并设置仙姑雕塑小品。道路沿线果园、生态园门口均设置特色指示牌,全线房屋全部粉刷成烟灰色和白色相间的江南水乡风格。
目前金坛市农村公路已达1857公里,均为四级公路,通达没问题。金坛公路管理处副主任张恒坦言,农村公路的提档升级要根据当地发展和老百姓需求来,目前已经形成农家风情路、红色文化路、水乡生态路、茅山旅游路四种模式,让江南水乡的农村公路“一路一品、一路一景”。
本报通讯员 王中华 本报记者 吕 妍
(来源:新华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