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2日03:03 来源: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于丽爽
“北菜园”是延庆县康庄镇小丰营村农民发起成立的一家专业合作社。起初,社员是本村农民,现在海南、黑龙江的合作社也成了他们的社员。“北菜园”创新了“农宅对接”销售模式,省去中间环节,菜价直降。
组织起来、创立品牌、广开销路,农民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菜价小贩说了算
小丰营有300年种菜历史,因为有水浇地,菜长得好,全村8成以上农户都种菜。长期以来,蔬菜销售全靠中间商。
“行情涨时,菜贩子也不给我们涨多少。行情落时,他们就把价格往狠里压,你不卖他,烂在地里损失更大。里外里吃亏的事儿都是农民的。”村党支部书记哈云潮说,种菜,成了给菜贩子打工。
一家一户种菜,不管是体力上还是心理上,农民都承受巨大压力。
“到收菜的时候,整夜整夜不睡,从晚上七八点开始砍菜,一直砍到早上四五点,回家眯一会儿,七点来钟就得赶紧往市场赶,去晚了大车走了,恨不得白给都不收。”42岁的村民井艳蕊说,自己种了半辈子菜,着急生气,累。
合作社引来大客户
2007年农民合作社法颁布前,延庆经管站的工作人员来到小丰营村,动员菜农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
“一是说国家倡导这个事儿,能有一些政策扶持。二是说联合起来有规模,能对接大客户,不用再受菜贩子的气了。”北菜园的理事长赵玉忠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村干部是怎么说服大家的。
那年4月,小丰营村298户菜农组织起来,成立“北菜园”合作社。
“露地菜价格低,行情波动大,不赚钱。合作社想发展得好,就得种点值钱的。”赵玉忠说。经过考察,他发现城市超市里有一种“有机菜”卖得贵,价格是普通蔬菜的5倍多。合作社用了三年时间,给菜地进行了有机认证。
2009年春天,北菜园的大棚里种下第一批菜苗,6月,彩椒丰收了。有红的,黄的,很是喜人。
“辣椒还能长这么大个儿!”村民们好奇地进棚参观,发出啧啧称赞。
那一季,彩椒就产了1.1万斤,因为量大,很多大客户纷至沓来。
开创“农宅对接”模式
北菜园种的是有机菜,可由于没名气,很多客户不认,只按普通菜给价。
普通菜两三元钱一斤,有机菜15元一斤。一连两年,北菜园陷入窘境。
“要想卖上有机价,得有自己的品牌,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赵玉忠说。
一次有机农产品展销会,让北菜园迎来转机。当时,一家农业物联网公司奥科美正在寻找合作伙伴。考虑到项目资金投入高,他们需要一家产品附加值高的合作社。种有机菜的北菜园当选。
奥科美项目一方面在温室大棚里安装传感器,进行温度、湿度等控制,通过减少病虫害发生来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蔬菜的品质。一方面在城市社区安装“智能菜柜”,提供蔬菜直投业务。和报纸、牛奶直投一样,有了“智能菜柜”,居民省去了外出买菜的烦恼,新鲜度还有保证。省去中间环节,菜价能降30%。
2011年,北菜园第一个智能菜柜在海淀区圆明园地区投入使用。找到高端客户,有机菜卖上了有机价。
这种被称为“农宅对接”的新模式一推出就得到政府的资金扶持。
跨省联手弥补短板
“智能菜柜”装进了社区,可北菜园的销售情况却不乐观。
“品种太单一。”奥科美公司负责人蓝海说,消费者都希望一站式购齐所有商品,“智能菜柜”里却只有菜。
为解决产品单一问题,2011年4月,北菜园联合延庆17家市级、县级示范社,成立了“北菜园联合社”。牛奶、鸡蛋、杂粮、水果、鲜花……“智能菜柜”品种一下子增加到10多种。
2010年,北菜园的销售额只有100万元,2011年成立联合社后,销售额达到300万元。
今年7月,北菜园又迈出了跨省联合的步伐:吸收海南省东方市心实种植合作社加入,弥补冬季北京地区温室大棚不产茄果类蔬菜的短板。
联合社迅速壮大,菜农美滋滋。
(来源:北京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