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开发民为本 万事民为先

2013年12月20日05:34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开发民为本 万事民为先

  12月12日18点,51岁的龙兴镇征地协调办保安李锦志下班了。乘车不到10分钟,他来到红墙灰砖的和合家园——进出刷门禁,健身有球场,小区绿树成荫。

  没错,这就是李锦志的新家,今年9月份摇号分到的安置房。搬离老旧的楼梯房,李锦志不仅有了三室一厅的电梯房,还拿到10多万元的补偿金,全用于新房的装修。当日,他正式入住新家。“能过上城市人的生活,过去真的没有想到。”

  包括李锦志在内,三年时间龙兴镇有3.8万人搬了家,身份从农民转为居民。

  安置房有完全产权 设计方案征求群众意见

  2010年6月18日,两江新区挂牌。一个月之后,龙兴镇征地拆迁工作启动,任务是近81平方公里的征地拆迁。

  为了调动拆迁户的积极性,两江新区和龙兴镇政府积极走访调查,创造性地推出龙兴和合家园“一改六好”新模式——改划拨地为出让地,业主拥有完全产权,可自由交易买卖。“六好”则是指安置房“地段好、户型好、质量好、配套好、环境好、物业好”。

  面对群众的期盼,镇里干部作出郑重承诺,“安置房不比洋房差,一定让大家住起来舒心又贴心。”为了让群众放心,镇里将安置房的规划、设计等方案,第一时间公开,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2012年6年,和合家园一期分房5427套。

  如今,已有近2万居民住进了这个小区。“这个绿化环境,这种配套设施,比我儿子在江北的小区还高档。”记者采访时,碰到正在小区散步的老人陈富,他说,最喜欢的是社区医院离家只两三百米距离,很方便!

  以心换心 要搬组长第一个搬

  众所周知,征地拆迁工作不好做——群众期望值高,过渡房源紧张……

  龙兴镇迎难而上。镇村百多名干部一心扑在拆迁工作上,吃透征地政策,挨家挨户走访群众,耐心倾听群众诉求,真诚帮助群众解决问题。龙兴镇镇长杨熳说:“征地工作绝不仅仅是开社员会、量房子、拆房子这么简单,一定要带着感情深入到群众中,一定要做通群众工作。”

  龙兴镇支援村村委会主任江智田不计个人得失,在征地过程中,主动减少自家的占地面积,使该社土地测评工作比预期提前10天完成。原同乐村支书贺永华患了重病,还坚持到一线做工作……

  龙兴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示范效应——每拆迁到一村民小组,首先是组长先拆,后是党员,然后是他们的亲戚、朋友,最后才是其他村民。“我们要以心换心,赢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贺永华如是说。

  龙兴镇和谐、融洽的干群关系带来了群众的理解,也创造了3天完成从征地到建成全长1公里双向8车道的寨子路的奇迹。

  居民自治 用自身的经历来感染他人

  33栋住家楼,每栋有一名小组长和两名居民代表,参与楼栋管理;卫生管理员,治安巡逻员,文化活动员,就业指导员以及纠纷调解员,多“员”出动提供日常服务……

  这是和合家园里的群众自治组织。针对大量农转城人员集中居住的管理难题,龙兴镇创新实行“1+4+X”农转城社区管理模式,即“社区联合管理办公室+龙兴镇+龙兴公司+两江物业+社区居委会+若干群众自治组织”,组织引导和充分发动社区群众自管自治。

  住在6栋的李大爷是典型的勤快人,闲不住,在小区的垃圾堆扒拉木板,堆满了楼下坝子一角。

  有居民反映卫生问题,为此社区干部找过李大爷多次,但都吃了“软钉子”。

  这时,楼栋长蒋大云出马了。他找李大爷聊天,聊过去村里的故事,聊自己怎样从一个农村人变成城里人。一来二去,李大爷顿悟了。

  10多天过后,木板被拉走了。“我没有想象中的难过。”李大爷笑呵呵地说,“大家都能转变生活方式,我也能。”

  此外, 随地吐痰、在广场上晾衣服的习惯,在居民彼此间的教育和感染下,也大有改观。

  搭建就业平台 让农转城居民住得稳

  农转城居民搬得进,住得稳,关键是要有“饭碗”。

  龙兴镇高度重视就业问题,3年来,借征地搬迁之际,共完成38000余人、13000余户、劳动人口25000余人的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并建立了电子就业档案。

  同时,该镇通过市民学校、培训学校等机构,举办征地农转城人员就业再就业培训及园林绿化、叉车、月嫂、美容等职业技能培训,免费培训30余期9000余人次。

  他们还加强与龙兴商会对接,要求辖区入驻企业在招聘人员时要招收一定比例的龙兴本地人员。

  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3年征了8万亩地;妥善安置3.8万名群众,相当于全镇40%的人口。位于两江新区核心区的龙兴镇,在从农业大镇向制造业之城转型过程中,创造了开发建设的“龙兴奇迹”,近日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