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9日05:49 来源:重庆日报
作为重庆都市功能拓展区、两江新区的核心区以及重庆北部门户,渝北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商贸服务业也迎来了提质提速的黄金机遇期。
无论在任何时期,便民、利民、惠民一直是渝北发展商贸服务业的最大立足点。近年来,渝北着眼大民生,突出社区商业规划、建设、管理,加快构建社区商业发展新格局。与此同时,渝北还坚持巩固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成果,不断为统筹城乡商贸发展聚力。
居民的切身感受是最有力的佐证。在渝北,不少居民表示,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买东西更方便,选择多样化且有保障,居住在渝北很幸福。
5分钟便民商圈,在家门口享受生活
连锁超市、银行、美食小铺、美容美发店、家政服务中心……一条街也可以是一个小型的商圈,在这里居民的生活将更加方便。
按照规划来看,到2020年渝北将建成33个社区便民商圈,基本实现全覆盖,达到方便快捷、群众满意的基本要求。据了解,目前渝北便民商圈规划已经完成,以5—8分钟为服务半径,细化了社区便民商圈与服务人口、消费能力、商店坪效、住宅分布等相适应的商业指标。
“以前的生活哪有这么好啊!”双龙湖社区老居民王琴说,现在下楼就能买到各类新鲜优质的产品,连早餐都有专门的流动车销售。
在建设社区便民商圈的时候,渝北商委首先考虑的是居民的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做到10种必备型业态全面布局,选择性业态因需引进、各具特色。
在服务上渝北商委不断创新方式,引导和支持企业提供代收代缴等便民服务,并支持商业企业到社区发展直营、加盟连锁门店,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对已经培育成熟的社区商圈投入资金制作了社区商业VI标识和导视系统,引导居民就近便捷消费。目前,全区已基本建成龙湖、鲁能东路、安家嘴等20个社区便民商圈,商业面积45万平方米,保障了35万人的便利消费。
在备受渝北居民喜爱的社区直销菜点,居民能用最便宜的价格买到最新鲜的蔬果肉类等。在建设社区直销菜点的过程中,渝北商委积极协调街道社区帮助企业解决门店选址、物流配送等难题,督查企业按照商务部和市商委确定的标准和要求推进建设。现在全区已建成48个社区直销菜店,菜价较周边市场均价低10%左右,社区居民消费更加方便和实惠。
按照规划,未来渝北将建成150个社区菜点。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破解居民消费最后100米的难题,目前渝北正在培育“爱达社区”综合便民服务点,为社区居民提供代收代缴、快递托运、购物等便民服务。
做强“国字号”工程,万村千乡嬗变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是国家商务部为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村流通的商品质量,改变农民购物消费不安全、不实惠、不方便的状况,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一项“国字号”工程。8年来,该工程为渝北乡镇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
犹如一夜春风来,原本无法再经营的小店遭遇了“枯木逢春”的命运。
早几年前,王涛在渝北木耳镇较为偏远的农村开了一家副食品店,由于地理位置不好,再加上周围居民消费水平跟不上,王涛一度想要停业。城镇化建设以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号角吹到了渝北,也为王涛的副食店带去了新机。
如今王涛的店不仅没有“关门”,他还在镇上以及周边几个村开起了“农商通”便民店,生意不错。一方面让乡镇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一方面让乡镇居民有了创业致富的机会。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成为渝北推动未来农村现代商务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自2005年实施该工程以来,渝北镇级连锁超市、村级便民店的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在15个镇街规划建成网点436个,其中镇级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超市和农资连锁经营超市各11个,村级日用品便民店215个,农资便民店199个,总投资2342万元,建成商业设施面积1.1万平方米,农村商业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了86%以上。自2010年全市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建设工作以来,渝北还在全区17个镇街派发了“农商通”信息机235台,建成“农商通”便民店235个,实现了镇镇有连锁超市,村村有“农商通”便民商店。
渝北区商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行巩固提升期间,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为手段,形成区级配送中心为龙头、镇级连锁经营超市为骨干、村级商贸综合服务点为基础的农村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两大骨干网络体系,同时搭载农产品流通、再生资源回收、农民生活服务、商务信息服务等多项功能,促进城乡商品“双向流通”。
目前渝北已经展开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的战略部署,接下来将通过提升配送中心、优化布局网点、建设镇级示范店、建设村级示范店、提高“农商通”信息机使用率等途径进一步加快惠民利民,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文/王彩艳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