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让道德理念浸润松原大地

2013年12月19日02:18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让道德理念浸润松原大地

  “人以德立,国以德兴。‘德润松原’,重点在德,核心在‘润’。润,即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我们就是要摒弃盲目的灌输、机械的教诲,通过触及心灵的滋养与浸润,通过灵魂深处的洗礼与感化,力求达到完美的道德境界。”松原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为“德润松原”活动作出这样的注解。

  年初以来,为激发道德力量,用道德文化的软实力提升城市发展的硬实力,松原市启动了“德润松原”道德实践活动,探索建立了“4+1”工作体系(即开展“松原好人”、“道德大讲堂”、“做谦恭有礼松原人”、“公益广告制作宣传”4项活动和“志愿者在行动”工程),倡导“德兴市兴”理念,通过春风化雨般的引导、润物无声式的渗透,使道德自觉与自信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走进人们的心灵,提升广大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助推松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以德润目,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

  市民道德素质的提升需要舆论的引导。松原充分发挥各种媒介的宣传引导优势,使之成为一个个触目可及的道德课堂,让市民在不知不觉中就能经受道德的洗礼。

  报纸电视里刊播的公益广告、各家网站的点击投票、公交车站点的宣传画、餐馆酒店的提示牌、居民小区悬挂的条幅、商场超市的电子屏幕、给市民群发的手机短信……在松原市,道德的宣传无处不在、无所不在。

  ——积极利用公益广告的作用,组织市直主要纸质媒体每个月刊发公益广告6个整版,广播电台播出6次/天以上,电视台各频道播出10次/天以上,让人们对良好的道德规范耳濡目染,入眼、入脑、入心。

  ——利用公交车站点、固定广告牌制作公益广告近300余块,利用建筑围挡喷绘公益广告近200块,制作LED、楼宇电视、车载媒体等宣传广告3000条,在市区街道果皮箱、环卫工人马甲、建筑工人安全帽上也都喷绘了宣传标语,打造特色的文明风景。同时在居民小区、广场公园、主要街路、商场市场、窗口单位显著位置,设置近2000块“遵德守礼”提示牌,提醒人们时刻遵守基本的道德礼仪规范。

  一幅幅温馨质朴的宣传画面、一条条简短却耐人寻味的宣传语,成为一个个道德教育公共课堂,让人们无论身处城市的哪个角落,都能感受到道德力量的引导。

  以德润心,让人们在典型引领下形成高尚的道德信念与道德追求

  道德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松原市十分注重发挥典型的引领作用,用典型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人们形成高尚的道德信念与道德追求。

  几年前,松原市就开展了“道德模范”选树活动。目前,已连续评选表彰了5个系列40位道德模范,其中不乏有像杜顺这样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人。这些身边典型,用他们高尚的品德,温暖了人心,感召了众人。

  “我们村里人都爱听张老师讲道德课。原来打仗的赌博的现在都没有了,邻里之间和和气气,互相帮助,和一家人似的……”说起本村道德模范张利多年宣讲道德对他们的影响时,扶余市肖家乡王家村村民杨洪江赞不绝口。松原市通过开设“道德讲堂”这一载体,整合多种资源,让市民在参与中学习感悟、净化心灵,提升道德修养。组织省级道德模范张利等50名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走上台,现身说教。年初至今,松原市共新建各类道德讲堂400余个,举办宣讲1000场,参与人数10万人次。

  今年5月,松原市又启动了“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从“身边好儿媳”、“身边好公务员”、“身边好的哥(的姐)”等24个方面,发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寻找、发现、评议身边好人。目前,共评选出候选人300余名,年底前将评选出100名“松原好人”。值得一提的是,“好人榜”中的杜海峰等6人已经进入“中国好人榜”候选人的行列。

  把目光投向基层、聚焦群众,大力选树百姓典型,用身边典型引人向善向好,松原市以凡人善举引领道德风尚的做法,让“好事人人能做,举手之劳也能助人”的理念在这座城市生了根、发了芽。

  以德润行,让人们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培养积极的道德自觉与道德自信

  道德建设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工程。为激发出人们的道德力量,并把这种力量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松原市广泛开展了多项道德实践活动,让市民在一项项活动中培养积极的道德自觉与道德自信。

  “做志愿者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参与城市建设的最好方式。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人人参与志愿活动,将会产生多大的力量。”在一次志愿活动中,志愿者王国强这样说道。

  松原市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启动实施“志愿者在行动”工程,倡导献爱心、做好事,对民间不断涌现的“志愿萌芽”,勤培土,善浇水,使其成长为一片片摇曳多姿的风景。目前,松原市已成立了志愿者联合会,建立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组织文明单位、村镇、街道成立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在社区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初步形成了志愿服务“会、队、站”的组织网络体系。

  从开始的少数人做好事,到志愿精神形成,更多人参与志愿活动,这期间发生的诸多变化,志愿者张国智深有感触:“我从17年前就开始义务献血、帮助贫困学生,那时候都是偷偷地做,怕别人知道后不好意思。后来,有了志愿服务组织,更多的人开始大大方方地做志愿服务,我自己也越来越感觉到自豪和理直气壮。”

  100名科技志愿者深入到农村指导农民农业生产、100名志愿者深入到200多家企业上门服务、4000名志愿者对8大城市出入口白色垃圾进行清理、6000名志愿者清理江南江北20多个社区墙体的乱贴乱画,全年累计1万余人次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和敬老院老人……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全市志愿服务常态化、规模化的具体体现。

  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经常化的转变,全市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宝贝回家志愿者郭亚红4年时间帮助70多个被拐孩子找到亲人,被评为2012中国年度法制人物;魏志刚等多人先后荣获全省道德模范提名……

  搭建群众性道德实践平台,让市民成为道德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是松原市打造道德之城的主旨。“我们的节日”主题实践活动、“文明餐桌”行动、“文明旅游”行动、“网络文明”行动……从“被德润”到“以德润人”,从道德建设的受益者到参与者,随着一项项市民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松原市道德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走进市民心里。

(来源:吉林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