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三峡最美是巫山”

2013年12月18日05:41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三峡最美是巫山”

在江岸树丛中,撒放着猕猴喜欢的包谷等食物。 蒋锡巧 摄

  开栏的话

  在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科学确立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划分的时候,迎来了重庆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20周年。为此,市老新协与市记协共同组织举办“老记者再看新重庆”主题采访活动。11月下旬,部分老记者分成两个采访组,带着年轻记者奔赴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从今日起,本报特推出专栏,刊发他们眼中的新重庆,敬请关注。

  一乘上旅游船经过巫山县城到小三峡,便会马上看到县城的江岸边张贴着一幅幅形象宣传画,而在那些画的顶端,更有一幅非常鲜艳、异常醒目的横标:“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峡红叶、四季云雨、千年古镇、万年文明”——这是对巫山景区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的高度概括和真实写照,易懂好记,过目不忘。作为巫山县第一支柱产业的巫山旅游,这些年来发展快速,就得益于这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

  牺牲眼前利益,今年关闭6个水泥厂

  今年9月中旬召开的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将巫山划入生态涵养发展区,这为巫山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县更是统一思想认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将“三峡最美是巫山”的口号叫响全国。

  “青山绿水的生态美景是巫山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也是最具潜能的旅游资源。”巫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巫山报社社长杨春明对我们说,“县里已经做出决定,要不遗余力地将巫山建设成山水港湾旅游新城,建成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将县城打造成大旅游接待中心。”

  “巫山生态壮大了巫山旅游,巫山旅游必须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持续发展。”巫山县旅游局副局长覃麟态度鲜明,“所以,我们首先要搞好生态涵养,牺牲眼前的利益,对生态涵养做出贡献。”为此,巫山今年毫不犹豫地关闭了该县7个水泥厂中的6个,同时投入巨资建起8个垃圾处理转运站和9个污水处理厂。

  保护景区植被,给高山居民发燃料补贴

  在对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方面,他们坚持“一保护、二利用”的原则,首先是做好景区规划,然后通过规划对景区实施有目的的开发、建设。例如,在复建小三峡栈道时,巫山严格按照原有风貌进行;在拓宽步道时,严格施工、严格管理,不准损毁一草一木。为保护好小三峡植被,引导村民不上山割草砍柴,他们给居住在高山上的山民发放燃料补贴(每亩65元)。小三峡沿江两岸的景区有50平方公里,每年发放的金额就达40万元。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旅游资源、生态资源,旅游部门除给予遭猴害的村民以适当的补贴外,还请来专门的人员,每周给在小三峡景区嬉戏的猕猴投放2至3次包谷等食物,一年的投放量就有7万多斤。由于加强了对生态的保护,现在,小三峡景区的猕猴繁衍数量已达3000多只。

  同时,旅游部门还每年投入清漂费用30万元,让50多只清漂船每天对长江巫山段、神女溪和小三峡中的漂浮物进行清理、打捞。

  力争到2020年,旅游产业增加值达20亿元

  现在,生态涵养区的划分给巫山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该县决定坚持山水结合、文旅结合、水陆并进的方针,努力打造大的旅游环境,创建巫山国家公园,实现过境游向目的地游的转变。他们结合巫山发展基础、资源优势、环境承载能力,确立“两地一区一名片”的发展定位,即:在巫山境内,建成重要的生态产品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叫响旅游历史文化名片。他们提档升级精品景区,创建大昌古镇、葱坪湿地等一批4A级景区,培育壮大红叶节等节庆品牌。

  今天,我们已看到该县的宏伟蓝图:到2020年,拥有2个5A级景区和一批4A级景区,让龙骨坡、大溪、神女、红叶等特色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年接待游客达1800万人次,旅游产业增加值达20亿元。

  (渝东北采访组 蒋锡巧 丁虞)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