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国际视点:德国大联合政府出炉

驻德国记者  郑  红

2013年12月17日08:4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经过近3个月的谈判,12月15日,德国新一届政府的内阁名单终于揭晓。新一届联邦政府内阁设1名联邦总理、1名联邦总理府部长和14名内阁部长。除默克尔将代表基民盟出任联邦总理外,其余15席中,基民盟占6席,基社盟占3席,社民党占6席。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党16日正式签署联合组阁协议,17日联邦议院将召开全体会议,默克尔将被选举任命为新一届联邦政府总理并宣誓就职。专家认为,默克尔新一届内阁将延续欧洲政策,进一步发展对华关系,但某些劳工政策从长远看可能削弱德国实力。

在新一届内阁中,社民党主席西格玛·加布里尔将出任副总理兼经济和能源部部长,负责德国重要的能源转型工作。朔伊布勒将继续担任财政部长,被视为德国在欧元政策上保持延续性的标志。最让外界感到意外的是现任劳工部长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将接任国防部长一职,从而成为联邦德国历史上首位女国防部长。而前任国防部长德迈齐埃则将继2011年之后再次掌管内政部。社民党议会党团主席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将再度出任外交部长。基社盟秘书长亚历山大·多布林德将担任交通与电子设施部部长,现任内政部长汉斯—彼得·弗里德里希将担任农业部部长,格尔德·穆勒将担任发展部部长。值得注意的是,除默克尔外,国防部长、教育与科研部长、劳工部长、环境部长和家庭部长也均为女性。

欧洲政策保持延续

上周,社民党的基层投票中,有近76%的党员赞成组成大联合政府,为一个稳定的大联合政府奠定了基石。德国贝伦贝格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霍尔格·施密丁博士表示,德国未来4年将拥有一个稳固且坚定的亲欧元政府,这符合德国大多数选民的意愿。德国将在各国削减财政赤字、改革经济的情况下伸出援手,也将允许欧洲央行进行救助。德国政府相信,这种政策大部分情况下行之有效。施密丁表示希望迈向银行业联盟的脚步能够加快。

柏林自由大学奥托·苏尔政治学研究所的扎比内·冯·奥佩恩博士认为,大联合政府的欧洲政策将保持延续性。她对本报记者说,某些欧洲国家,特别是法国可能期待社民党上台以及施泰因迈尔出任外长可以让默克尔放松稳定政策,采取更多的经济刺激政策,但事实上他们可能会失望。

在过去一段时间,历来引领欧洲的德法关系受到一定的影响。在欧洲政策问题上,比如欧债危机的处理、法国对非洲的军事干预等问题上,德法两国持有不同的看法。冯·奥佩恩博士认为,这种情况不会有实质的改变。目前欧洲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人们在思考欧洲该往何处去,究竟是再度国家化还是欧盟的作用进一步加深?冯·奥佩恩博士认为,目前不存在加深欧盟作用的迹象。“可能在某些具体的政策领域上会有一些改变,各国间会有更深的合作,但总体的政策走向还需进一步观望。大多数欧洲国家没有加深欧盟作用的意愿,在危机时期人们往往更多考虑自己国家的问题,欧洲各国的政治家们也难以在民众当中找到对进一步深化欧盟的认同。”她认为,2014年的欧洲议会选举也将对欧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德中关系更上层楼

在2005年至2009年联盟党与社民党联合执政时期,施泰因迈尔就曾担任外长一职,他本人也曾多次到访中国。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对本报记者表示,重视对华关系是德国跨党派共识,新的大联合政府不仅将保持对华关系的连续性,两国关系预计还将“更上一层楼”。默克尔十分重视对华关系,她本人已经6次访问中国,并且正在酝酿就职后再次访华。社民党与中国有长期的友好合作,加布里尔、施泰因迈尔都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们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态度都是很明确的。预计社民党与联盟党联合执政后,德国的对华关系将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劳工政策较大调整

在9月下旬进行的本届德国联邦议院选举中,基民盟与基社盟组成的联盟党以41.5%的支持率胜出,但未满足单独组阁的条件,而联盟党的执政伙伴自民党未能进入议会。此后经过两个多月的组阁谈判,联盟党于11月27日与社民党达成组合协议。关于是否与联盟党组成大联合政府,社民党内部一直存在分歧,为此,社民党在基层党员中进行了投票。共有超过33万名社民党成员参加了表决,最终有约76%的成员赞成大联合政府协定。

根据联合政府协定,社民党在竞选中倡导的每小时8.5欧元最低工资将于2017年在德国正式推行。且组阁结果显示,社民党政治家掌管着经济、能源转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重要部门。施密丁博士表示,与社民党联合执政让默克尔不得不接受全国最低工资、延长退休福利以及对临时劳动合同加以限制。这些政策长期来看将削弱德国的实力,这与德国敦促欧洲其他国家应采取的政策相反。鉴于德国目前的实力,德国在一段时间内尚可负担如此昂贵的政策。在未来3—5年,德国可能经历一个强大的增长周期,而忽视缺乏灵活性的劳动市场和昂贵的退休体系所带来的长期危害。对于能源转型计划的实施,德国经济界也已再次发出对于生产成本的警告和担忧。

(本报柏林12月16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17日 15 版)

(责编:吴斌、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