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3日05:45 来源:重庆日报
如果遇到老人倒地,公众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在有139010人自发参与的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这项调查中,仅有5.4%的人选择毫不犹豫主动扶起来,84.9%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就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虑。(据《中国青年报》)
近来发生的一系列类似事件,将“扶老人困局”一次次曝光于舆论关注的视野。“不是不想扶,而是不敢扶”,这句话恐怕折射了很多人的心理。一个人扶起老人若遭到讹诈,尤其是被媒体关注扩散后,势必会让很多人感到担忧。尽管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有良知的,但每个人又都是理性的,做一件事时,自然会经过权衡与判断,谁都不愿去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当扶老人有风险后,很多人就会陷入纠结中——扶还是不扶,真的是一个问题。
产生“扶老人困局”,说到底,是个社会信任问题。就像买彩票一样,都知道中大奖的概率很低,但仍旧有很多人去买,扶老人亦如是,明知道被讹诈的概率很低,但大部分人仍旧不愿去扶,担心万分之一的可能性。
单凭道德说教,显然不足以纾解公众的道德焦虑感。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现实的莫过于最大限度地消解扶老人的法律风险。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建立社会道德诚信体系,将讹诈他人的人记入档案,增加他们破坏社会道德的成本——如果讹了别人,以后便再无人相信你,会遭到周围人的排斥。
法律要为道德“撑腰”,弥补法律在设置救助义务、风险分散与救济上的不足,对救助者在施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豁免,以消除救助者的后顾之忧。譬如,德国法律规定,若是因为善意救助造成伤害的,提供救助者可以免责。同时,对于拿不出确凿证据证明施救者有过失的,施救者就不应承担法律责任。当然,一些公益慈善组织可以设立基金会,提供法律援助和资金支持,从而减轻大家的顾虑,降低风险成本。总之,破解“扶老人困局”需要形成合力,唯此,才能扶起“摔倒的道德”。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