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2日04:48 来源:重庆日报
著名教育家梁漱溟在花房子完成了经典之作《中国文化要义》。
雅舍——梁实秋在这里写出了举世闻名的“雅舍小品”
“对面那栋楼的位置,就是抗战时期 ‘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所在地。”在位于北碚缙云小区的家里,年逾八旬的李萱华老人诉说着北碚的过往。
李萱华是著名的文史专家,他对北碚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战时的北碚,是多个机构、单位的‘大本营’,也是无数名人、大师的聚集地。这为北碚增添了一种独特而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李萱华的脑海里常常会浮现那个时代的场景:老舍在奋笔疾书《四世同堂》、梁实秋与友人高谈阔论……“住在北碚,仿佛正与大师同住山水间。”
1、小城的抗战文化
在北碚老城区,有一条狭长的“南京路”。与国内外近50座城市的“南京路(街)”相比,这条“南京路”似乎并不繁华。但在李萱华眼里,它却因承载的民族精神而足够独特。
李萱华介绍,“九一八”事变后,为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坚持抗战,时任北碚行政长官的卢子英决定“以各沦陷区的地名,改定旧街路名”。于是,原有的清合路、学园路、金佛路、均和路等15条街道先后改名为辽宁路、大连路、上海路、南京路……
“南京路的存在,是北碚抗战记忆的真实留影。”李萱华说,战时的北碚曾掀起一个又一个的抗日热潮,其抗日气势之高昂,胜过繁华的重庆。
浓厚的抗日气氛深深地吸引着各阶层的人士前往北碚。
据统计,抗战时期,涌入北碚的机关、高等学府、科研机构和文艺团体等单位200多个,各界名流、专家、学者、作家、科学家等3000多人。著名当代作家、老舍之子舒乙在《第二故乡的梦》中写到:“全国的精英一下子集聚在祖国西南的一个小镇,在历史上很罕见,这就是抗战!”
“人们为了共同的抗日目标,寓居北碚,既舒心、自由、和谐,又精神振奋、意气风发。”李萱华说,全国各地名人聚集,构筑起独具特色的北碚抗战文化。
2、大师的北碚情怀
一大批赫赫有名的人物为北碚留下了深厚的文史记忆。
中国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著名学者梁实秋就曾在北碚度过8年时光。
1939年,梁实秋在重庆北碚郊外与吴景超夫妇合买下一个小院,并用吴景超夫人龚业雅之名,将居室命名为“雅舍”。
“雅舍”一度门庭若市。许多来到北碚的文人前来叙旧谈心、吟诗作画、玩牌对棋。而学贯中西、一肚子墨水的梁实秋也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可以笔走龙蛇。梁实秋从身边的人和事说开去,先谈雅舍,再说小孩,然后男人、女人,飞鸟、猪狗,握手、下棋,理发、洗澡等,一篇篇冠之以“雅舍小品”的散文随笔平实简朴、雅洁恬淡、洒脱幽默,很受读者欢迎。
梁实秋曾写到:“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
除梁实秋外,在抗战时期,老舍在北碚完成了大名鼎鼎的《四世同堂》;郭沫若在北温泉诗兴大发,留下了不少名篇;教育家晏阳初和梁漱溟更是呕心沥血,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
如今,老舍旧居、雅舍、晏阳初旧居、红楼美术馆依然屹立,散发着优雅浓郁的人文气息。
3、与大师共享人文北碚
“在北碚学习、生活,处处都能感受到它独特而深厚的文化气息。”建筑设计师覃昂在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北碚生活。这一住就是11年。
“所谓‘千金买房易,万金难买邻’。一些地方的楼盘找明星代言,号称‘与名人为邻’,但在我看来,住在老舍、梁实秋、郭沫若等大师寓居过的北碚,更是千金不换。”覃昂并不打算搬离北碚,他想用一生的时光,去更深入地探寻、感受北碚文化。
“北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宝贵而丰富的文化资源,都极大地提升了北碚的居住品质。”北碚区房产办负责人表示,这种文化附加值越来越稀缺,越来越被人认可,也吸引了更多的优秀房地产商入驻北碚,比如龙湖、保利、金科、融创等。
如沿海地产进入重庆市场的首个项目——北碚沿海赛洛城,正全力打造一个凸显北碚深厚文化底蕴的高品质社区。
“我们希望再现昔日北碚人文繁盛的景象,让人们能住在这里,体味北碚的人文风韵。”沿海集团南方区域总裁曾晓华介绍,他们将借助北碚丰富的文化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打造高品质文化社区。
红墙铁艺装点的建筑外立面,再融入铁艺灯、名人墨宝的书法篆刻、许愿池、圆顶会所等元素……北碚沿海赛洛城以其浓郁的民国风情,引发大量市民关注。
据了解,在9月20日沿海赛洛城开盘当天,首批推出的建面均价大约8500元/平方米的100多套洋房产品即销售了80%。
因为与名人为邻,2008年,覃昂以总价8万元特地在北碚老城买了一套4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如今,他的这套老房市价已经超过30万元。
2010年,覃昂又在北碚新城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但他并不打算把那套老房子卖掉。“在那里,我有更多的灵感,对设计有更多的体会。”覃昂说,老房子是他最好的工作室。
链接
大师后人忆北碚
舒乙(老舍先生之子、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那时的北碚是个小城。城中心靠着嘉陵江,其规模也就是三五条小街吧。它的周边散布着无数文化教育机构,都是由北平由上海、由华东、由华南搬来的,里面住着一大批赫赫有名的文化人,说他们是全国的思想精英一点也不为过。
梁文蔷(梁实秋幼女):暑假我回家时,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是晚饭后,坐在雅舍前面的一小块阳台上乘凉。这时父亲的近邻好友就会来聊天,一直谈到入夜才尽兴而去。那时家中的客人多为文人雅士,好像每位都能诗能文,还可以随兴对客挥毫。我是小孩,也喜欢挤在大人堆里,请他们给我的纪念册上画画或留言。这本纪念册我一直留在身边,看到它就仿佛又回到了抗战时期。
林如斯(林语堂大女儿):我曾爱过一个城市吗?假若我们爱过,那么就是北碚。这是一座繁盛的城,虽然是废墟,烧焦了的土地,还是可爱的。北碚的街道古老而典雅,人民是现代中国有趣的混合。人们从各处来,可都非常愉快地为北碚所同化了,周围浮着友爱的气氛。在这里没有油腔滑调的人,假使有,在北碚就叫他们旅行者或临时客人。北碚是每个人都爱的地方,不愿意她有异端,炸弹毫不能动摇我们友爱的空气,仅能加强它吧。
文/贺娜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