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陆培法
2013年12月11日08:4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汉学家在泉州参观。王柏峰摄 |
目前,中国文化正以其独特魅力和旺盛生命力,在世界各国掀起中国热,专门研究中国的“汉学”在国外也成为热门学科。
居住在海外的众多国际汉学家迎来了他们的好时光。
汉学家帮助西方认识中国
12月7日上午,福建泉州海交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就是世界各地的“汉学家”。这些由文化部组织的国际汉学家论坛代表团成员,来到“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感受泉州的多元文化和深厚积淀。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副教授陶幽庭是中国美术史博士,最近出版了一部有关17世纪中国艺术史的专著。
最令她感到自豪的是:“这本书质疑了一个在西方广为流传的观念,即中国是一个复制胜于创造的国家。本书不仅有力证明了革新者与原创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从未缺席,还阐述了这种原创性被遮蔽的原因。这项研究破除了既有成见,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中国一直是一个拥有思想文化创新传统的大国。”
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汉学研究和汉学家在帮助西方和世界认识、了解中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400年来,一代代汉学家译介中国典籍、传播中国文化、塑造中国的世界形象,纠正了世界对于中国的许多误解。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张西平表示认同。他说,《论语》、《孟子》、《易经》等最早都是由传教士和汉学家翻译到西方去的。张西平举例说,学者王尔敏《中国文献西译书目》一书共收录译者1219名,而西方汉学家占译者总数的95.4﹪,西方专业汉学家的翻译数量占大多数。
俄罗斯目前有汉学家6000人
关于俄罗斯中国学的研究现状,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副院长卡尔涅耶夫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倾向于用“史上最好”进行描述。他认为,中国经济的崛起、俄中关系的加强等,都推动了俄罗斯中国学今天的繁荣。这种喜人景象集中体现在融研究人员与研究成果于一体的众多研究机构中。
据卡尔涅耶夫介绍,在学术机构、高等院校、独立研究机构中,俄罗斯中国学专家约有6000人。其中,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有50多人,远东所则有100多人,包括齐赫文斯基、季塔连科、别列洛莫夫等“中国通”。研究人员最多集中在经济领域,其次为政治领域,再次为历史领域。
卡尔涅耶夫认为,目前中国学的这种影响意义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将研究报告或分析建议呈送给政府部门以供决策层参考,也就是建言献策;二是用研究成果影响民间舆论场。二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都有着不容低估的作用和意义。
汉学热促老中青三代齐上阵
印度新德里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狄伯杰介绍说,随着中国的崛起,现在印度的中国研究,包括学汉语都非常盛行。2009年印度议会通过了一个法案,规定在印度各邦建立一所中央大学,并在这些大学建立汉语以及中国问题研究所。
莫斯科友谊大学教授尤里·塔夫罗夫斯基也切身感受到了俄罗斯的中国文化热。“普通人对中文以及中国文化的兴趣越来越大。我有许多朋友,他们知道我是汉学家,所以见到我就说,给我提供一个教中文教得好的学校,我想让我的儿子、女儿或者孙女学中文。现在在莫斯科以及其他城市,许多学校都教中文,甚至许多钢铁或石油类的专科高校也在教中文。”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来参会的汉学家们,在年龄层上包括了老中青三代人。有上世纪30、40年代出生的资深汉学家,有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也有“80后”新秀,这似乎表明了汉学在全世界的欣欣向荣,不断有新鲜的血液加入到研究汉学、传播汉学、将中国文化传向世界的行列当中。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