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06日07:18 来源:湖南日报
株洲产磁悬浮列车正在上线检测。
株洲产轻型飞机整装待发。
株洲产小汽车准备下线。
(本文图片 伍海涛摄)
周怀立 李文峰
2013年9月26日下午,株洲市体育中心。一个简短而朴实的开幕式,拉开了一个经济盛会的大幕——2013湖南经济合作洽谈会暨第六届湘商大会开幕。
湘商大会历时两天,接待参会代表团48个,客商代表1200余人。
作为东道主的株洲市,在完美组织大会的同时,也成功收获了一个又一个沉甸甸的“大礼包”。据统计,湘商大会共签约项目174个,签约资金达1158亿元,其中仅株洲市的签约项目就达71个,签约金额753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签约大户。微软、阿里巴巴、中国整车零部件公司等一批战略投资者落户株洲。
作为湘商大会的精彩一笔,大会期间,株洲市共有43个重点项目集中开竣工,总投资582.2亿元,包括30个亿元以上项目。24个开工项目中,产业类项目达10个,总投资411.3亿元,体量最大。
项目——项目——还是项目,这些项目是如此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因为,透过这些“项目”,有一个更大的身影立在背后,那就是——产业。
“奋力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其中最重要的内涵,就是促进株洲产业发展升级,促使株洲产业发展更快更强更“绿”……
奋力再跨越 筑牢强市之本
60多年前,在离毛主席家乡不远的小镇株洲,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建设者。接着,昔日迟暮的小镇,就传出一阵紧似一阵的机器轰鸣声。
这轰鸣声,震撼着大地,激动着人心。轰鸣声中,一座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城市开始崛起。60多年过去,这个曾经仅有7000人口的小镇,日渐成为新中国的工业重镇。
这座城市是如此的辉煌,如此的荣耀。100多项新中国工业史世上的“第一”从这里走出,不断为新中国的脊梁增加着厚度和硬度;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断踏上这块火热的大地,为之倾注了无限的关怀,寄予无限的期望。
株洲工业,工业株洲。
工业,成为株洲市最为闪亮的城市名片。经过6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株洲,已经形成一个以轨道交通、航空、汽车及零部件、服饰、陶瓷、有色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新能源、中药现代化和健康食品为主体的实力不凡的工业体系,拥有规模工业企业1313家,年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
工业是株洲之荣,但株洲也经历过工业之“痛”。曾几何时,国企改制使株洲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付出了高昂的改制成本;曾几何时,重化工业为主的特点,又使这座城市背上了沉重的环境包袱,需要承担高昂的环境代价。
但株洲不可能没有工业。株洲的优势在工业,主体在工业,压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没有工业无从谈起。
正因为如此,株洲市委书记贺安杰才坚定地表示:必须始终坚持工业主导不动摇。株洲工业的升级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新兴产业增量扩张与传统产业存量提升并重共举,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促使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不断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遵循这一思路,株洲市从尊重市情出发,制订出完整的《工业振兴行动计划》,决心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实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服饰、陶瓷五大优势产业高端化,实现电子信息、新材料、健康食品与生物医药、新能源四大新兴产业规模化,实现有色、化工、建材三大传统产业优质化,加快形成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先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工业产品向高端化、精致化、信息化转变。
在艰难的转型中,株洲工业稳步前行。今年前10个月,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673.6亿元,增长12.4%,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工业增加值均超过10亿元。同时,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53.96亿元,增长13.67%;实现增加值112.1亿元,增长7.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2位。
在艰难的转型中,一项项新技术在加紧运用,一个个新型企业如春笋破土。他们现在或许还有些弱小,但壮大的基因却早已隐含其中。
今年10月,该市首条陶瓷手机配件生产线在醴陵市建成。湖南醴陵华联瓷业有限公司与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共同投资5亿元,成立醴陵蓝思华联精瓷有限公司,专门生产手机陶瓷面板。
同在10月,该市476家烟花爆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正式启用。今后,全国各地的民众均可通过手机、互联网即时查询该市烟花爆竹企业的情况及其产品信息。
还是在10月,该市荷塘区宣布,辖区湘江电焊条药蕊焊丝项目建设接近尾声。这个项目总投资3亿元,占地近189亩,明年上半年正式投产。届时,每年可生产新型焊材30万吨,年产值15亿元,并成为全国第二大焊接材料生产基地。
……
一切都在悄然发生,一切都已不可逆转。株洲工业,在以转型升级为内涵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正在迈开稳健的步伐。
今年上半年,在全省新型工业化考核中,株洲市综合考核总分居全省第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市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高达54.5%,居全省首位。
9月18日,全国“重点工业产品生产企业AA类”审核公布结果,株洲市16家企业入列。据悉,“企业AA类”是重点工业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体系里的最高级别,全国仅有132家企业通过审核。
10月15日,2013年湖南制造业50强企业榜单发布,株洲共有9家制造业企业上榜。其中,南车株机列第10位,南车株洲所第11位,中航南方列第18位。
“立足基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互补发展”。今天的株洲,轨道科技城、汽车城、航空城、服饰城正在成型,信息产业基地、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基地、新能源与新材料基地、生物医药和健康食品基地正在定型。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始终坚持走高端规模优质、集中集群集约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熔铸强市之本,再创工业辉煌,为株洲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中国动力谷”
启动发展引擎
2013年9月27日,株洲高新区河西示范区,一个小小的项目开工仪式却引起省内外的广泛关注。
在许多人看来,这个项目有可能成为株洲工业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这个项目有一个响亮的名称——“中国动力谷”。该项目占地4000亩,总投资133亿元,建筑面积约370万平方米。此次开工的是其核心区一期工程。
项目开工仪式上,株洲市市长毛腾飞这样为之定位:“这是株洲高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点项目,是株洲市培育和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项目开工标志着株洲中国动力谷10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也标志着培育株洲的发展极又有了新的动力源,奋力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迈出了新的步伐。”
在此前的9月7日,来自国家科技部、湖南省科技厅、中国科学院政策研究所、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的专家,已经齐聚株洲高新区,参加“打造中国动力谷——株洲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年行动方案”论证会,对此进行了充分的可行性论证。
论证通过后,株洲市宣布,从现在起,用10年时间打造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动力谷”,其总体目标概括为“12345”——“一”个主题:打造中国动力谷;“二”大步骤:建成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三”大集群: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四”大园区:河西示范园、田心高科技工业园、董家塅高科技工业园、金山科技工业园;“五”大工程:产业集群创新工程、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知识产权创新工程、人才支撑创新工程、金融服务创新工程。
这个总体目标一旦达成,株洲市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轨道交通城”、“中南地区通用航空城”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城”,成为中国动力产业的聚集区,中部创新驱动的示范区,湖南乐业宜居的幸福区。
因“中国动力谷”,株洲再一次吸引了全国的目光。
“中国动力谷”概念的提出,规划的制订,集中体现了株洲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总揽全局的决策智慧——株洲的优势在工业,株洲工业的优势在交通动力产业,动力产业是株洲无可置疑的最大的发展突破口。
这是株洲的历史,也是株洲的现实。
作为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的诞生地,株洲动力产业基础雄厚。近年来,依托这一雄厚基础,株洲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已经形成研发、整机制造与零部件配套共同发展的完整产业链体系。2012年,全市三大动力产业实现总产值达到682.7亿元,工业增加值达215.1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产业。
雄厚的产业基础背后,是雄厚的技术积淀。目前,株洲市在动力产业领域拥有两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00多名博士、500多名硕士,每万名从业人员中有本科及以上学历1700人,园区汇集了11万名拥有较高专业技术的产业工人队伍。同时,依托周边7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32家独立科研院所、42家各类大专院校和职业学院,株洲还可不断获取丰富的技术补充。
雄厚的产业和技术基础,使株洲在动力产业领域具备了强大竞争力。仅在轨道交通领域,以中国南车为主的企业近年就承担国家级项目51项,申报重要发明专利23项,拥有一系列大功率电力机车、高速动车组的核心技术。目前,在我国高铁运行的动车组有70%来自中国南车,城市地铁车辆有60%来自中国南车。此外,株洲还是我国唯一的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发生产基地,部分关键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汽车、新能源汽车、风电领域,也具备很强实力。
动力产业,是引领株洲前进的强大引擎。
11月16日,第15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开幕。交易会上,株洲市13家交通装备企业集体亮相,成为一大亮点,引来诸多中外客商纷纷驻足。
11月18日,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研制的电力机车,在南非比勒陀利亚举行交接及剪彩仪式。中国南车株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周清和,南非公共企业部部长吉加巴、国有运输集团Transnet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出席。中国机车市场,正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拓展。
7月12日,在湖南株洲山河通用航空产业基地,株洲产轻型运动飞机阿若拉成功首飞,成为株洲航空产业全新跨越的标志。未来5年,株洲将投入50亿元,建设以航空发动机修理及关键零部件、航空转包、民用航空发动机生产、航空发动机国际合作、工业燃气轮机生产为核心的五大航空产业区,以求在巨大的通用通航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10月,“中航湖南通发”株洲航空发动机维修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这个中心的建成,将打破国外企业在通用飞机发动机修理行业的垄断。到2015年,该公司将具备年产民用涡轴、涡桨航空发动机800台、活塞航空发动机2000台,年修理涡轴、涡桨、涡扇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800台的能力。
6月26日,北汽集团宣布,将在未来两年内再投资60亿元,建设北汽株洲基地第二工厂,在现有20万辆产能基础上,新建一个年产30万辆整车及发动机的生产基地。到“十二五”末,北汽株洲分公司将具备年生产50万辆整车及发动机的生产能力。
株洲工业的快速列车,正在全力驰向那个并不遥远却充满诱惑的目标年份——2022。
这一年,株洲高新区将基本完成213平方公里的“一区四园”建设,三个国内领先的创新型动力产业集群生产总值将突破4000亿元大关。届时,一个影响全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动力谷”将昂然崛起!
(来源:湖南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