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武隆 文旅融合推进旅游大发展

2013年12月06日04:45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武隆 文旅融合推进旅游大发展

后坪天坑群——箐口天坑

武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

“印象·武隆”实景演出剧照

飞来石

“印象·武隆”实景演出剧照

武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

芙蓉江——龙孔飞瀑

仙女山大草原风光

大洞河风光

  “中国现在发展旅游最快的县!”这是国家旅游局对武隆的评价。

  数据表明,在2007年,武隆共接待游客16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7亿元;2012年,武隆县接待游客的数量达到16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高达81亿元。现在的武隆已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新兴旅游大县、全市第一旅游大县。

  武隆县委书记刘新宇认为,武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除了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全国5A级景区、铁路和高速公路通车等原因外,旅游文化的发展也功不可没。近年来,武隆大力推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武隆旅游业态的转变,使其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

  地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印象·武隆”获观演人数、门票收入“双料冠军”

  在一些人看来,武隆本一蛮荒之地,老少边穷,无骚人墨客,无诗书礼乐,几乎无文化可谈。

  其实不然。武隆的土家族、苗族、仡佬族等民歌,民间吹打,民间戏剧,民间舞蹈,民间习俗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仙女山耍锣鼓、后坪山歌、鸭江平桥吹打、羊角豆腐干传统制作技艺等5项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川江号子、哭嫁等在武隆也有广泛的分布。

  2010年,武隆成立武隆喀斯特印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引入“印象铁三角”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对武隆及周边的区域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投入2亿元打造出“印象·武隆”。“印象·武隆”以真山、真水为舞台背景,以群众生产生活、民风民俗、历史人文和美丽传说为艺术素材,将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资源和地方特色文化融为一体。

  “印象·武隆”从2011年国庆首演到今年11月,共演出541场,累计销售门票81万张,实现收入9500余万元,夺得全国7个“印象”系列中第一年观演人数和门票收入的“双料冠军”。

  体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连续11年举办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户外运动A级赛事

  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武隆的生态资源也为开展山地户外运动和户外休闲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004年,武隆为营销旅游,采取政府出资的办法,举办首届国际山地户外运动邀请赛。之后,该项赛事逐步走向市场运作,影响力越来越大。至今,武隆已连续举办11届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户外运动A级赛事。

  以此为依托,武隆近年又举办了芙蓉江龙舟锦标赛、芙蓉湖户外运动联赛、万峰林海骑行大赛等户外体育赛事。2012年,武隆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中国户外运动基地”。武隆县县长贾建国说,下一步,武隆还将携手中体产业集团在仙女山镇“梦幻谷”打造户外运动基地、国际户外运动联盟基地、国际户外音乐联盟基地,建成一座生态体育公园。

  创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变形金刚4》的外景拍摄地

  创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从拍电影开始的。2006年,武隆邀请张艺谋在武隆天生三硚拍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使武隆旅游在国内外名声大噪。今年10月,《变形金刚4》又把武隆作为外景拍摄地,被好莱坞国际著名导演迈克尔·贝称为“全世界无须特技效果的外景地”。

  今年以来,武隆在引进文化旅游项目上实现了“大爆发”:上海景域集团投入7亿元打造天坑民俗文化村寨、黄柏渡漂流;中体产业集团投资20亿元打造梦幻谷户外运动基地、国际户外运动联盟基地、国际户外音乐联盟基地;北京汇力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北京麒麟影业公司联合重庆商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重庆财信企业(集团)共同投资38亿元建设仙女山星际未来城主题公园;海南锦鸿集团投资25亿元建设懒坝国际文化艺术主题公园。

  乡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双河、火炉、赵家、和顺等地兴起了乡村旅游

  近年来,武隆加大了对乡土文化挖掘整理的力度,编写了《武隆故事》、《武隆民俗风情》、《武隆山水诗集》、《中国武隆公园》等乡土旅游文化丛书,并推出了西瓜节、油菜花节、杜鹃花节、桃花节、山歌节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

  这些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吸引着大量游客深入武隆乡村体验,双河、火炉、赵家、和顺、后坪等镇乡纷纷发展起乡村旅游业。许多游客在农家乐一住就是两三个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武隆旅游也由此迈开了“由点向面”扩散的步伐。

  科普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建立中国岩溶研究基地、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

  武隆喀斯特遗产地是我国南方喀斯特区最独特的自然美景和重要的美学价值区,极具科考价值和景观美学价值,它们以峡谷、洞穴、伏流、竖井、天坑等形式生动地记录和表现我国长江三峡地区自新纪元以来地壳大面积抬升和相应的河谷深切的条件下,喀斯特发育演变的特征,代表地球历史演化主要阶段的杰出事例。

  让游客在游览中身临其境感受喀斯特地貌成因、特点等科普知识,将观光游、科普游融为一体。武隆已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科学研究所共同建立中国岩溶研究基地和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让游客在体验喀斯特地貌美学价值的同时了解科普价值。

  建筑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今年夏季每天10万游客仙女山度假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说,欣赏优秀的建筑,就像欣赏一幅画、欣赏一首诗。近年来,武隆在开发建设仙女山旅游度假区的过程中,充分注重建筑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结合当地地形地貌,打造出了一个欧式风情小镇。

  今年入夏以来,每天10万名游客在仙女山旅游度假区长住避暑。旅游度假区的成功打造,是武隆游客接待数量急剧增长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生态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知识被纳入学校校本课程

  生态是武隆最大的财富、最大的资源!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作出五大功能区域划分后,武隆进一步坚定了把县域全境打造成“中国武隆公园”的信心和决心,生态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武隆县提出,要切实加强生态知识的普及教育,坚持从娃娃抓起,引导每一个武隆人争做绿色生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以建设山川秀丽的生态美、蓝天碧水的环境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为己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低碳出行,厉行节约,健康生活,共同呵护武隆草木葱茏、绿树成阴、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的生态公园。

  目前,武隆已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校本课程,并免费向机关干部、群众发放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手册。武隆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奇柯说,全县正大力推动生态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引导教育全县人民爱护武隆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鸟一兽、江河溪流,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生态文化的倡导者、受益者。

  文/李安楠 刘叶

  ■相关链接》》

  延长旅游周期 弱化季节影响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武隆的旅游产业!”武隆县委书记刘新宇说。近年来,武隆县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强化文化理念,赋予旅游文化内涵,形成了以旅游业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提升旅游发展水平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极大地促进了武隆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加快旅游业态转变。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促进了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无论是以户外运动为主的户外探险旅游,还是以“印象·武隆”为主的民俗文化体验游,均从过去依附于旅游的文化产业发展到一种独立的旅游业态,既增强了旅游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也对武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以星际未来城为主的创意旅游、以懒坝休闲主题公园为主的“慢”休闲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的兴起,武隆的旅游业态将会加快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的步伐,从而使游客既可以观赏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也可以感受休闲愉悦的生态文化,还可以体验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进而延长原有观光型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弱化了因自然景观资源变化而产生的季节性影响。

  二是壮大文化产业规模。2010年,武隆成立专门致力于文艺项目投资与管理的武隆县喀斯特印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如今已成为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顶梁柱,年收入达6000万元。今年,武隆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引入了上百亿元的生态文化项目。据保守估算,到2016年,武隆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左右。

  三是推动了产城融合步伐。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也推动了与其它相关产业的融合,使旅游业由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向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全面融合的方向转变,带动产城融合,促进了城镇化建设。

  以仙女山旅游度假区仙女山景区为例。现在已按照“生态环保之城、休闲度假之城、户外运动之城”的功能定位,建成10.5平方公里规模,一座现代生态之城在海拔1200米的荒山上拔地而起,成为全县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助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去年,该度假区带动仙女山镇及周边农民就业达6000余人,为农民直接增加现金收入3.8亿元以上。

  双河、赵家、火炉、和顺、后坪等镇乡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又推动了这些地区的旅游小城镇建设,形成融旅游、度假、休闲、居住为一体的产业形态。

  武隆县县长贾建国说:“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相互融合、促进发展也拉动了消费持续增长,促进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去年,武隆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1亿元,旅游增加值达28.1亿元,旅游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8.7%,撑起了武隆县域经济的“半边天”,使武隆从过去的农业大县变成了现在的旅游大县。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