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05日04:54 来源:重庆日报
蓝天绿水新涪陵 摄/高建设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全景
涪陵新区效果图
涪陵大剧院
核心提示
“实施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引导各区县有序竞争,特色发展。”根据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划分,涪陵区被划入城市发展新区,明确将涪陵建成“综合产业基地”、“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教育、医疗、应急中心”,为涪陵未来发展指明了主要方向。
新定位,新谋划!
面对市委、市政府这一全新定位,涪陵区提出“三区一城幸福涪陵”总体思路,即加快建成重庆综合产业集聚区、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区域性公共服务辐射区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努力建设“幸福涪陵”。
按照这一思路,到2016年,涪陵区GDP将突破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城市人口达到65万人左右,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到2020年 ,基本建成城乡统筹、宜居宜业、生活幸福的现代化大城市。
思路篇
战略升级:
“三区一城 幸福涪陵”是对“418”战略的继承和深化
在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关于五大功能区域的划分中,明确提出“加快将涪陵建设成为大城市”、“打造综合产业基地”,要求涪陵发挥在城市发展新区中的支点作用。
面对全新的定位,涪陵怎么办?作为全市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集聚新增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区域,涪陵又将以怎样的全新面貌抢夺发展先机?
“加快建成重庆综合产业集聚区、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区域性公共服务辐射区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在不久前结束的涪陵区委四届三次全会上,涪陵区围绕全新定位,明确提出了“三区一城,幸福涪陵”的新概念。
“立足于当前涪陵区发展的客观现实环境,我们在‘418’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自加压力,提出‘三区一城,幸福涪陵’这一全新发展思路。”涪陵区委书记秦敏表示,这绝不是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对“418”战略的继承和深化。
在涪陵区党政一班人看来,一个地区的发展战略总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近年来,涪陵区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审时度势,先后提出了“加快工业化,建设大城市,全面奔小康”、“建成工业优势突出的大城市”等发展思路,对推动涪陵区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当前,根据市委五大功能区域划分的全新谋划,涪陵区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提出“三区一城,幸福涪陵”这一发展思路,正是坚持了因地制宜,特色发展这一发展理念,将立足成渝经济区和长江经济支撑带,承接主城,联动两翼,以工业化、信息化为引擎,以城镇化为依托,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强化开放引领,突出品牌建设,打造“两型”社会。
“这一科学发展思路审视了涪陵的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既符合市委五大功能区域划分战略的要求,也符合涪陵发展新阶段、新任务的要求,更将全区人民的幸福囊括其中。”涪陵区长李洪义表示。
纵观这一发展思路,既包含了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硬件建设,也包括以人为本、民生改善等人文关怀,让全区人民在共创共享幸福生活的同时,重点增强了城市产业支撑、承载吸纳人口、对外通达、可持续发展等能力,将成为推动涪陵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现代化大城市强大引擎。
举措篇
●建成重庆综合产业集聚区
做强做优产业,加快建设全市重要的综合产业基地
——加快工业园区化、集群化、高新化发展,建设“千亿园区、百亿企业”,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16年再造一个“涪陵工业”。涪陵工业园区将装备制造、材料、化工化纤作为主导,到2016年工业产值达到1300亿元。白涛化工园区重点围绕精细化工,建成西部重要的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生产基地,到2016年工业产值达到300亿元。清溪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铝铜深加工产业链,到201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融入主城,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培育一批特色商业街区,打造重庆中部地区商贸中心和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示范区。同时,依托临港优势和区位条件建成大宗战略物资中转储运基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引导各类优势金融资源加速汇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充分挖掘利用涪陵历史文化,打造具有浓郁特色的巴国故都游览胜地,建成长江上游重要旅游集散区。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围绕服务城市,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突出、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推进四大特色农业功能区建设,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到2020年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30亿元。
●建成城市发展新区引领区
立足区位优势,打造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加快建设内外交通大通道。构建与主城多元化的便捷交通体系,强化与都市核心区、功能拓展区的交通衔接,争取新型轨道交通和市域铁路布局建设,实现半小时到达重庆主城。构建与周边区域的快捷交通体,基本形成紧密联系主城、联通两翼的高速公路网骨架。构建连接市外的顺畅交通体系,充分发挥联系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交通衔接作用。构建区内方便快捷的交通环线,基本实现乡镇到中心城区半小时通达。
——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全市重要的外贸中转口岸和战略物资储运基地。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扩大东西合作,深化对口支援,进一步推动区域协作。力争到2020年,进出口总额突破30亿美元,实际利用内外资达到500亿元。
●建成区域性公共服务辐射区
加快建设区域性教育、医疗、应急中心,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面向全国,领跑周边,服务区域,建成重庆市教育强区。到2020年,全区教育整体实力位居全市前列,高校学生达到8万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2年,区外学生比例提高到30%以上。
——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树立全域卫生理念,不断提高医疗卫生综合服务水平,建成集医疗急救、应急处置、疾病控制、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
——建设区域性应急中心。加强区域应急救援物资装备中心建设,完善区域应急联动和指挥机制,提高区域应急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努力建成区域性应急机构集聚地。
●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
加快建设新老城区融为一体、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大城市
——加速建设涪陵新城区。坚持把新城区作为涪陵城市拓展、产业升级、人口聚集的主战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建成承接重庆主城、辐射周边区县的区域性新区,力争到2016年,新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人。
——改造提升江南老城区。加快江南城区减载提质进程,提升宜居品质。
——科学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大城市带动、小城镇联动”的城镇发展格局,提高小城镇建设品质和吸纳能力。
文衍涪州
深耕文化产业 推进涪陵现代化大城市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有着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既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相关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涪陵区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体系不断健全,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2012年营业总收入超67亿元,居城市发展新区各区县前列。
印刷包装,全市行业典范
近年来,涪陵区将印刷包装产业作为传统文化产业的重头戏进行重点打造,开全市先河,率先发展印刷包装产业群,打造三峡库区涪陵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在涪陵新区内规划了1500亩土地,鼓励有实力的印刷企业进入园区。
截至目前,涪陵区有各类包装印刷企业62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达7家,千万元以上的22家……近年来,印刷企业抱团发展,逐渐形成规模。“三峡库区涪陵印刷包装产业园区”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重庆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文化产业支柱。
文旅结合,强力推进文化旅游
今年2月,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正式获评国家级4A级景区。2013年1月—10月,景区游览人数累计已达25.9万人次。
这仅仅是涪陵区强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涪陵区加强了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力度,依托该区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文化和旅游相结合。随着816核军工洞、蔺市古镇等文化旅游精品纷纷亮相,全区文化旅游品牌美誉度、对外知名度不断攀升,游客数量呈现逐年高速递增,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让涪陵市民共享文化大餐
今年10月,国际知名歌舞剧《妈妈咪呀》中文版在涪陵大剧院连演4场,4000多张票销售一空,场面火爆。不仅如此,该剧院自投入使用以来已先后与主城同步演出《孔雀》、《卡门》等知名歌舞剧,受到市民热捧。
据了解,2013年已引进国内外知名歌舞剧、话剧、音乐会等到涪陵大剧院演出38场,让当地市民也能与主城市民同享精品文化、高雅文化,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特别是对高端文化产品的需求。
不仅如此,近两年来,一大批大众文化娱乐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横店、UME等一线院线纷纷抢滩涪陵。目前全区共引入星级影城5家,直接拉动了消费,刺激了三产快速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涪陵区民间文艺表演得到了蓬勃发展,充实了乡镇街道基层文化服务内容。目前,全区现有注册民间演艺团体100余个,表演内容丰富多样,受到了基层群众欢迎。其中,珍溪镇“多彩艺术团”被推荐到中宣部参评“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涪陵区已建立起门类合理、种类齐全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从高端演艺产品到大众文化产品皆经受住了市场考验,使该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从卖榨菜到卖文化
在超市的货架上,一盒普通榨菜标价为几十元,而相邻的使用传统技艺制作的榨菜却标价上百元。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异?
“这种使用传统手工技艺加工的榨菜,口感和营养上更好,当然卖得贵。”涪陵辣妹子榨菜集团负责人介绍说。该项技艺已经在2011年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赋予了产品文化内涵。
无独有偶。曾经在涪陵街头随街可见的油醪糟,其制作工艺已于去年获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新产品上架各大超市,实现了从“卖街头”到“卖全国”。
“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特产开发相结合,不仅产生了新的商机,同时也保护了传统技艺。”涪陵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涪陵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焕发了新的活力。
文/李安楠 张亚飞 佩玉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涪陵区委宣传部提供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