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日本记者 刘军国
2013年12月05日08: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日本7个在野党的主要负责人4日傍晚在东京街头进行共同演说,呼吁慎重审议《特定秘密保护法案》。 |
作为统筹日本外交、安全保障政策“司令部”的国家安全保障会议12月4日下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4日表示,日本的军事动向一直以来是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的关注所在。近年来,日本在有关领域出现了许多消极动向,日本首相宣传“侵略未定论”,副首相宣传“要仿效纳粹来修改宪法”,这样的言论怎么让亚洲邻国放心?我们要求日本方面重视亚洲邻国的关切,顺应时代潮流,多做有利于地区稳定的事。
“五大臣会议”就年内制定的国家安保战略、如何应对中国设立防空识别区、朝鲜局势等问题进行了协商
4日,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召开了由首相安倍晋三、副首相麻生太郎、官房长官菅义伟、外相岸田文雄以及防卫相小野寺五典组成的“五大臣会议”,就年内制定的国家安保战略、如何应对中国设立防空识别区、朝鲜局势等问题进行了协商。
日本政府曾于1986年设立政府安全保障会议。由于该会议由9名大臣参加,决策效率低下,被指责沦为“礼仪性会议”。安倍第一次执政时,为巩固日美同盟、增强日本在东亚的影响力,曾提出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为范本,建立日本版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后因被迫下台未能实现。2012年安倍再次当选首相后,重新提出该要求。今年11月27日,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以多数赞成票通过“国家安全保障会议设立相关法案”。按照该法案,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由首相、官房长官、外相、防卫相等组成的四大臣会议为支柱,内阁设有副首相时将成为五大臣会议。
新设立的国家安全保障会议每两周举行一次,成员与以前相比大幅减少,目的是实现决策迅速化。安全保障会议将于明年1月设立国家安全保障局,作为执行机构,内阁官房参事谷内正太郎已被提名为首任局长。
安倍在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召开之前的党首讨论上表示,将把日本与中国的国防力量比较作为课题,今后还将加强与美英等国的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的合作。此外,日本政府4日决定,把中国设立防空识别区一事作为应对课题,写入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即将首次制定的、指导日本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
目前,安倍内阁以与美英等国的国家安全保障会议进行情报交换和分析需要保密为由,欲在12月6日本届国会闭幕前强行通过《特定秘密保护法案》。日本民主党、共产党、社民党等7个在野党的主要负责人4日傍晚在东京街头进行共同演说,呼吁慎重审议该法案。此外,约6000名日本民众当日下午高喊“请安倍内阁听听国民的声音”、“绝不允许隐瞒信息”等口号,手拉手、排成锁链形状包围了国会,呼吁政府废除该法案。
日本大学教授:如果这个机构真的能够进行战略研究,就会认识到与中国对抗是违背日本国家利益的根本性错误
分析人士认为,设立日本版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安倍所谓“积极和平主义”的重要一环,其他环节还包括,强行通过《特定秘密保护法案》从而与美国加强情报合作、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修改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宪法解释、修改宪法等,最终目的是使日本成为所谓“正常国家”。
琉球大学名誉教授高岛伸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安倍内阁倡导的“积极和平主义”,目的在于依靠军事性威慑,强行让周边国家为日本国家利益服务,这一点已经非常明确。1941年,日本政府为了把“大东亚战争”正当化,在御前会议上决定“建设大东亚共荣圈有助于世界和平”;现在,相信很多日本国民都不同意安倍政权这一“重蹈历史覆辙”的决定。安倍的目的在于强化日美军事同盟,修改宪法,使得自卫队在国外可以与美军一起开展军事行动。
日本福井县立大学名誉教授凌星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将发挥外交、安全统一司令部的功能,目的在于加强情报部门的横向沟通,便于对外情报交换,以谋求情报的一元化管理,并以此及时制定对策。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的设立使得首相被赋予更大的权力。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安倍的保守色彩,该机构将起到加速日本政治右倾化的作用。如果这个机构真的能够进行战略研究,就会认识到与中国对抗是违背日本国家利益的根本性错误。
>> 点 评 <<
廉德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日本新设国家安全保障会议,中国成为该机制出现的重要背景。
首先,其基本框架涉及中日争端。国家安全保障会议设立了两个重要机制:“四大臣会议”和“紧急事态会议”。其中,“紧急事态会议”所设想的“事态”主要是“领海侵入”和“不法登岛”,其所指不言自明。
其次,内设机构剑指中朝两国。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的办事机构是国家安全保障局,该局下设6个部门,包括:总括、战略、情报、盟国·友好国、中国·朝鲜和其他(中东等)。其中,“中国·朝鲜部”是6部门中唯一以特定国家为目标设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把握中国与朝鲜的军事动向。
第三,首次会议锁定中国。据菅义伟透露,此次会议的内容除了朝鲜局势和国家安全保障会议与美英相关机构合作等问题外,还重点讨论了中日两国国防力量的对比和中国防空识别区问题。
由此可见,日本对中国的防范已经从舆论化转向机制化,日本如此“重视”中国,中国岂能对此漠不关心?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05日 21 版)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