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03日05:41 来源:重庆日报
杨禹
“目前,国内有许多地区都在发展主体功能区。但其中大部分都在讲要‘做什么’,下决心讲我这个地方‘不做什么’的较少。”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禹指出,“这也许是主体功能区改革推进中最难的。”
国内近期的主体功能区实践,大多涉及一些较小的区域。在一个几千万人的省级区域里,出台相关规划,并有具体部署地区的还不多。杨禹认为,“从过去国内现有的一些功能区规划看来,货真价实来实施,并能在其中运用约束性机制的地区还不多,而从我对重庆的逐步了解来看,重庆是在认真实施这件事。”
近来,国内部分地区出现的“空城”,成为了舆论热点。杨禹分析,其中一些“空城”是因入住率暂时较低导致的。但也有一些“空城”,则是地方规划建设过于超前的结果:“在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这类功能区的发展中,一些领域需要引导,另一些领域则需要限制。细致调研、尊重城镇化的基本规律,是地方政府判断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关键。”
杨禹强调,虽然重庆的五大功能区域,不是每个区域都将工业化和大规模城市建设作为重点,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生态保护区、生态涵养区的百姓,不需要享受城镇化的文明:“生态区的农业人口,也要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要素平等置换的前提下,以新的方式来获得城镇化的成果。”
杨禹说,一切改革创新的努力自然是为了促进发展,毕竟重庆仍然具备西部省份总体上相对落后的基本特征。无论从发展的层面,还是在改革意义上都有走在前面的地方。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