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全球127次探月 看看别人对比自己

2013年12月02日06:44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全球127次探月 看看别人对比自己

登月舱剖面图

  波段天线

  高频天线

  对接舱口

  氧气罐

  燃料罐

  氦气罐

  姿态控制发动机

  燃料罐

  水罐

  进出舱门

  氧化剂罐

  姿态控制发动机

  乘员舱

  燃料罐

  氧化剂罐

  水罐

  燃料罐

  氦气罐

月球十六号探测器

月球车一号侧面

  月球车一号正面

  新华社记者 王经国 李宣良 田野

  44年前(1969年)

  美国 阿波罗11号 实现人类首次登月

  43年前(1970年)

  苏联 月球十六号 人类首个在月球上自动取样送回地球的探测器

  月球车一号

  1970年11月由苏联的月球十七号探测器送上月球,是世界上第一辆成功运行的遥控月球车。

  这辆月球车的外形像个圆桶,上面有一个凸起的盖子,车下有8个轮子,每个轮子独立控制。车上的装备包括一架锥形天线、一个高精度定向的螺旋天线、四台电视摄像机,以及一些用来测量月壤密度和物理、化学特征的设备。

  在凸起的盖子下面是太阳能电池。天线负责将月面上的状况传送给莫斯科一个五人小组,由他们远程操控月球车的下一步行动。这台月面车长2.2米,宽1.6米,重756公斤。月球车1号运行了11个月,一共行进了10公里,传回两万多幅电视图片和超过200幅全景照片。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人类走出地球的摇篮。从中国的嫦娥奔月到希腊的月亮女神,许多国家都流传着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

  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航天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不断加大对月球的探测活动。据统计,自1958年至今,世界上共进行了127次月球探测活动。

  苏联:

  第一个飞越月球

  探测器第一个落月

  探月初期,苏联领先于其他各国。1959年1月2日,苏联发射的月球一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飞越月球。1959年9月12日,苏联发射了月球二号探测器并撞击月球,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此后10多年里,苏联又先后发射22颗月球探测卫星,其中一些到达了月球并进行拍摄、测量、采样和实地考察,揭示了月球的真实面貌。此外,苏联还发射了其他型号的月球探测器,如,1968年9月,首次实现无人飞船绕月球飞行并成功返回地球。

  据统计,从1958年到1976年,苏联共向月球发射了64个探测器。为了实现登月计划,苏联设计了N1巨型火箭,共试射了4次,都以失败收场。在美国成功登月后,苏联的登月计划于1976年取消。

  美国:

  探月最辉煌的成果

  把脚印留在月球上

  在美国的探月史上,“阿波罗计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一计划出师不利。1967年1月,美国的“阿波罗1号”发射失败,3名宇航员遇难。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在月球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这也是人类月球探测最辉煌的成果。美国之后又多次发射“阿波罗”号飞船对月球进行了探测。

  由于财政预算紧缩等原因,“阿波罗计划”之后的近30年间,美国的探月步伐大大放缓。1986年,美国提出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设想。1994年1月和1998年1月,美国分别发射了“克莱门汀”号月球轨道器和“月球勘探者”号轨道器对月球进行探测,为日后建立月球基地探路。

  欧洲:

  在月球建诺亚方舟

  地球遭劫后可避难

  在对月球的科学探索上,欧洲曾一度领先世界。1609年,意大利人伽利略利用自制望远镜首次观测到月面上星罗棋布的斑点,并绘制出世界上第一幅月面特征图。1647年,德国人海威留斯出版了首部有关月球题材的科学专著《月图》,并运用地球的地理名词为月面特征命名。1964年,欧洲七国成立了欧洲太空火箭开发组织和欧洲太空研究组织。

  20世纪80年代,由欧洲17国组成的欧空局开始探月研究。2003年9月27日,欧空局将“智能”1号探测器送入太空并完成了多项探测任务。

  欧空局探月计划首席科学家弗英曾表示,欧洲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个“诺亚方舟”,将地球物种的基因存储起来,当地球遭遇核战争危机或小行星撞击时,人类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续。

  日本:

  世界上第三个

  发射月球探测器

  1990年1月,日本成功向月球轨道发射了“飞天号”科学卫星。但这一小型探测卫星很快失灵,最终于1993年4月坠毁在月球上。但这使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1991年,日本又启动了月球A计划,主要目标是在1995年发射月球探测器——月球-A。由于在研究过程中缺乏统筹安排,同时又太过急于求成,这一计划最终中止。

  2007年9月14日,日本成功发射“月亮女神”号绕月探测卫星。2009年6月,“月亮女神”在完成了调查任务后撞向月球表面,完成最终使命。发射“月亮女神”也是日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月球探测的开端。

  作为月亮女神的后续卫星,日本预计于2015年、2025年分别发射“月亮女神2号”、“月亮女神3号”。

  印度:

  原定2年前登月

  结果推迟至明年

  印度于2008年10月22日发射了第一颗绕月飞行器“月船1号”。

  印度原定在2011年向月球发射“月船2号”月球探测器,并使一个登月机器人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由于种种原因,“月船2号”被迫推迟至2013年发射,之后又推迟至2014年发射。

  中国:

  虽然起步晚了点

  但起点高有特色

  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绕月探测工程。根据规划,嫦娥工程按照“绕”、“落”、“回”三步走的原则进行。

  2007年10月24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一号”。

  2010年10月1日,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二号”。“嫦娥二号”主要任务是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

  2013年12月2日,中国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按照计划,“嫦娥三号”将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并开展多项科学试验。

  中国的探月工程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通过利用已有的人类月球探测成果,优化探测目标,优化技术实施途径,形成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月球探测活动之路。(据新华社电)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