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01日04:51 来源:重庆日报
11月27日,涪陵区焦石镇,歌手正在舞台上一展歌喉。特约摄影 马多 摄
本报记者 牛瑞祥 陈维灯
11月28日晚,涪陵区焦石镇向阳村水淹坝的一片石坡地上,有歌声传来。
这歌声,或婉约细腻如邻家姑娘窃窃私语、或诙谐幽默如亲朋逗趣、或高亢粗犷如大江奔涌……在黑夜里随风飘散,如天籁般让人心醉。
这里是“焦石山歌之夜”实景演出的现场。
很难想象,参与演出的100多名演员,全是焦石镇土生土长的农民。更难以想象的是,仅仅在18个月前,当地能完整唱完一首焦石山歌的人不超过10个,其中还有5人已经年过九旬,焦石山歌濒临失传。(本报2012年3月23日曾刊发报道《挽救行将消失的焦石山歌》)
18个月间,在焦石山歌充满泥土气息的歌声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竟能为人们呈现如此高质量的“焦石山歌之夜”?
来源于生活 具“巴渝曲”遗风
要想探究18个月来焦石山歌背后发生的故事,我们不妨先了解下焦石山歌。
据焦石镇文化站站长罗成林介绍,焦石地处武陵山区,是乌江少数民族文化与长江文化交集地带,特殊的人文自然地理环境从客观上为焦石山歌的兴起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沃土。人们以山歌协调繁重生产中的劳动节奏,排解身上的疲劳和心中的忧愁,抒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焦石山歌通过口口相传,并在世代传唱中不断加工提炼,其歌词内容涉及广泛、绚丽多彩,语言简明,音乐短小精干、易于传唱,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巴蜀民间广泛传唱的一种古老民歌体裁——“巴渝曲”(也称“巴渝辞”、“竹枝歌”),并成为“巴渝曲”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重要代表之一。
焦石山歌兴盛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末清初时代,主要流传于涪陵区焦石镇及周边相邻地区。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焦石山歌的众多种类和歌谣严重流失,近几年已面临失传的境地。
“我们在去年初摸底调查时发现,焦石镇能完整演唱焦石山歌整首歌谣的老人已不足10人,且全都年过七旬,其中有5人已超过90岁,后继乏人。”罗成林说。
收集整理近300首 20几首完成谱曲
如何才能挽救行将消失的焦石山歌呢?“首要的工作就是走访现存的老歌手,对焦石山歌进行收集整理。”罗成林说。
由于焦石山歌全都是口头传唱,既没有文字记录的歌词,也没有规范的曲调,加上能完整演唱一首焦石山歌的老人又全都年过70,因此对焦石山歌的收集和整理,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困难和挑战,“老人记忆力大不如前,再加上焦石山歌中多有方言,因此歌词也是多有出入。”
罗成林举了个例子:有一首《薅草打闹歌》,最开始收集的歌词是:“来又来得早,遇到一个吃不饱,饿得一歪来那一倒。我问他走哪去,他走那边闹场去,薅打闹草,找酒吃。”但几十年来坚持传唱焦石山歌的彭金俸老人指出,歌词应该是,“来又来得早,遇到一个癞格宝(方言,指蟾蜍、癞蛤蟆、蟾),它这一歪来那一倒。我问它走哪去,它走那边闹场去,薅打闹草,找酒吃。”两种歌词都很符合当地特色,在综合各方意见后,最终确定以彭金俸老人的歌词为准。
这样的例子,在收集山歌的过程中不胜枚举。从2012年3月至今,焦石镇已经收集整理了近300首焦石山歌。
与歌词的收集整理比起来,更难的是焦石山歌的谱曲!
“之前都是口头传唱,根本就没有任何文字记录,就更谈不上有曲谱了。但没有曲谱就没办法推广和普及。”为了给山歌谱曲,罗成林就带上录音机或摄像机,老人们唱一首他录一首,然后请涪陵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陈家全听着录音为山歌谱曲。
“目前仅完成了20几首焦石山歌的谱曲。”陈家全说,由于音像资料不足,再加上老人们都上了年纪,演唱中时有中断或气息不足,让这项工作进展较为缓慢,“我经常让老人先教我唱,有些高音他们唱不上去,我就一遍一遍地试,直到老人们觉得达到了合适的音调为止。”
聘请老歌手做老师 学校开设兴趣班
“相对于山歌的收集和谱曲,教唱山歌的工作相对容易一些。”罗成林介绍,山歌在焦石传唱了几百年,而濒临失传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虽然能完整演唱一首山歌的人不多,但焦石老百姓的心灵深处依然留存着山歌的根和魂,许多人依然能哼上两句,“从根上讲,人们对山歌还是有很高的认同感的。”
老百姓对山歌并不排斥,但关键由谁来教唱呢?考虑到硕果仅存的几名老歌手都上了年纪,罗成林和陈家全一起,对他们从身体条件等方面进行了遴选,最后确定由现年75岁的彭金俸老人来教大家唱歌。
“都是各村的干部先学,学会了去教各村的人唱。”对于一大把年纪了还被聘为老师,彭金俸既高兴又有些担心,“年纪大了,怕教不好。”
“我们规定所有40岁以下的村干部都要学唱山歌。”焦石镇党委书记张均龙告诉记者,只有村干部带头学,才能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如今,不仅焦石镇的村民爱上了充满了浓郁生活气息的山歌,就连学校的孩子们,也喜欢在课余玩耍时,跳着皮筋唱山歌。“一所中学和三所小学都开设了山歌班,孩子们可喜欢了。”彭金俸有些得意,也有些欣慰地说。
据涪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黄敏介绍,焦石山歌正在申请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进入公示阶段。
“一个地方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而焦石山歌就是我们焦石的灵魂。”张均龙介绍,焦石镇下一步将建立3个焦石山歌文化生态保护村,组织老歌手和演唱骨干开展面向中青年、中小学生的山歌教唱活动,增强山歌艺术的群众性和普及性,从根本上解决焦石山歌的传承问题。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