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开国元帅的童年记忆

2013年12月01日04:49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开国元帅的童年记忆

刘伯承故居。 (市文物局供图)

  风光旖旎的开县赵家镇周都村的小华山脚下,秀丽的浦里河在这里缓缓流淌。100多年前,一个男孩在河边的刘家院子里呱呱坠地,取名明昭,字伯承。5岁时,他随父辈搬迁至沈家湾,在那里度过了14个春秋。谁也不曾料到,数十年后的他成了新中国的开国元帅。

  今年晋升为第七批“国保”的刘伯承故居曾发生过怎样的故事?近日,笔者走进这座古朴的庭院,寻找刘伯承童年时的“踪迹”。

  五棵黄葛树曾是“乐园”

  故居翠竹环抱,门前围墙上有精工浮雕的花纹,“故居在1989年时曾进行过修复。”刘伯承故居管理所负责人介绍,修复前是一个青瓦土墙、半边茅屋的三合院,属晚清川东(现渝东)一带的普通农舍,“刘伯承元帅幼年入住时仅有陋室三间,随着其兄弟姐妹的增多,又陆续加建了几间。”

  故居的正堂屋大门上方,挂着邓小平1986年亲笔题写的“刘伯承同志故居”大匾;左侧房是少年刘伯承的卧室,右侧房是刘伯承父母亲的居室;院子的一角摆放着石水缸、石碾盘等农务工具。

  院坝里五棵浓荫如盖的黄葛古树,格外引人注目。“据传,它们曾是刘帅小时候的乐园。”管理所负责人说,刘伯承以前常在树下读书、纳凉,《三国志》、《水浒传》是他最喜爱的读物。

  念私塾时曾是个“顽皮鬼”

  刘伯承在其故居共生活了14个春秋,直到1911年离家从戎,投身辛亥革命。故居现藏有众多刘伯承当年使用过的书籍、物品复制件,分布在堂屋和各居室中。几间展厅中的文物配以大量照片资料,展示了少年刘伯承勤耕苦读,立志“拯民于水火”的成长轨迹。

  刘伯承曾在当地私塾读了6年书,他的两位启蒙老师任寿田和任贤书常以古人刻苦攻读的故事启发少年刘伯承。但据《刘伯承的非常之路》一书记载,刘帅小时候也是个“顽皮鬼”。在念私塾时,一天放学回家,母亲周寅香要刘伯承背诵一遍当天学习的课本,母亲不识字,他便胡乱扯了一通哄骗她。在里屋的父亲刘文炳听到了很气恼,狠狠地把他斥责了一番。母亲方知受骗,伤心落泪。这次经历对幼年刘伯承的心灵震动很大,他决心改过,并做了保证:从今以后,再也不逃学了,一定好好念书。

  此后,刘伯承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重要的文章不但能背下来,而且还在书上圈点、批注自己的见解。比如他曾诵读多遍的《孟子》,批注满书皆是。成绩优异的刘伯承深受任贤书老师的称赞:“明昭这个孩子学习刻苦,记性好。不仅能背诵正文,连注释也能背诵,将来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