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农民兄弟曾用这样的顺口溜来形容“看病难,看病贵”。2003年,我国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截至目前,新农合参合率已达98.3%。
35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经历了从低层次到制度建立完善再到全面推进的演变过程。到2012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0426.8万人,比1989年末增加24716.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48369.5万人,“老有所养”正走向全覆盖;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覆盖总人数超过13亿,实现“全民医保”。
“我国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保体系,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深有感触。
建立社会救助制度,困难群众应保尽保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尤其要关注困难群体。
“政府给我们低保户发供暖补贴,今年冬天取暖不犯愁了。”长春低保户何景春心怀感激。最低生活保障承担着“托底”功能。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建立起包括城乡居民低保、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在内的一整套社会救助制度,实现困难群众应保尽保。2012年,全国2143.5万城市居民和5344.5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保障房建设步入“快车道”,圆了普通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安居梦”。仅2012年一年,我国就新开工建设包括公租房、廉租房在内的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781万套。“十二五”期间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目标,更成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约束性指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到2012年,我国先后采用过不同的农村贫困标准。根据1978年标准,当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5亿,约占全部人口的1/4,2007年下降为1479万人,平均每年脱贫811万人。依据2010年的新扶贫标准,到2012年贫困人口9899万人,不足全部人口的10%。
35年人民生活的新变化,让人欣喜,令人振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目标,描绘出“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美好图景,必将给百姓带来更多实惠。好日子还在后头!(记者 白天亮)
《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29日 02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