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下基层调研 “沉”“浮”鉴作风

品岢

2013年11月28日16:2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为深入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巩固扩大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成果,近日,《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进一步转变作风加强党的群众工作的意见》下发,要求各地各部门健全和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联系指导基层制度,全面推行机关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并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和调处机制,实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长效化。(11月26日人民网)

四川省委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到困难集中地调研,发出了深入群众的“动员令”、吹响了转变作风的“集结号”,如何响应省委号召,回应群众期待,交出满意答卷,就要真“沉”,避“浮”,把此次指导联系基层、开展调研工作做为进一步转变作风的新“起点”。调研,即调查研究,系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作为我们党的工作方法之一,根本目的在于,到基层一线,急、难、险重的地方,了解实情、发现问题、作出决策。调研之所以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促进了问题的解决、政策的出台,还在于调研过程中,干部联系了群众、倾听了呼声,化解了矛盾,改善了民生,与民更“心贴心”。

心要“沉”下去,避“浮萍无根”。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调研前,问问心里做好准备了吗,沉下心来想一想。要抱着调研一次,水平提高一档,问题解决一批,实惠惠及一方的理念,制定调研方案,拟出提纲,“烂熟于心”,为到基层调研做好准备。思想上要克服怕与基层打交道、怕基层问题多,怕群众“纠缠”不放等问题,敢于实践群众路线,到基层中发现问题,到群众中交心谈心,在“埋怨”中寻“好声音”,在细枝末节中找“金点子”。避免把调研当“走过场”,把到基层当“苦差事”,抱怨、抵触、推诿,没有好的心态,犹如“浮萍无根”,没有动力,没有方向,到基层调研草草而为,应付了事。

身要“沉”下去,避“飘浮不定”。调研不是一句口号。调研时,心入还得身入,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调研不是检查指导工作,而是要通过调研,来促进、推动工作。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如到农村,就去田间、地头、屋头,亲自摸摸地里的庄稼、揭揭百姓的锅盖、算算家里的“总账”,客观全面了解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找不同的群体谈,切忌把基层的汇报当成调研的“成果”,同时不要“走马观花”,一笔带过,查看“飘”过,基层安排的地点要看,没有安排的更要看。这样才没有失去调研的真实属性。“沉”与不“沉”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决定了调研的质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下“沉”的调研,走过场的调研,掌握的材料就不扎实,从何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定的决策甚至可能与实际情况“背道而驰”。

研要“沉”下去,避“浮皮蹭痒”。调研要“有头有尾”。调研后,沉静思考,冷静研判,对调研中的问题认真整理、归纳、总结,收集民声、民意、民智,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可操作性的方案。要有敢于担当、切实负责的精神,对发现的亮点总结、完善、推广,对存在的问题不“讳疾忌医”,对群众的利益诉求如实反映。思辨析理找准原因“一针见血”,建议对策说深说透说细,切忌“浮皮蹭痒”、“言之无物”,为调研收好“豹尾”。调研整理的过程,既是工作的过程,也是历练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更是锤炼作风的过程。假之,调研成果升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推动某一领域的工作,调研才称之为成功。

到基层调研,领导干部怎么干,群众就怎么看,是“沉”是“浮”作风可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