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走向卓越 二外教师勇向前

2013年11月26日05:06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走向卓越 二外教师勇向前

哈佛大学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给二外学生作学术讲座

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教师与美国哈佛专家共同做实验

齐心协力

  核心提示

  他是孟雪阳,从一个大众眼里“边缘学科”的生物老师快速成长为“炙手可热”的班主任作为“三三制班级文化管理”专家,他所带的班从年级倒数一跃前茅,今年全班均上联招线;她是饶霞,代表学校参加全国西南片区高效课堂优质课献课活动“一鸣惊人”,当即被聘为全国高校课堂展示演讲团成员;他是董永盛,前不久刚刚摘得2013年度全国地理优质课评选活动一等奖,他模拟“新闻联播”的精彩报告两年后依然被同学们津津乐道……

  他们,尽管有着不同的特点、个性、风采,但却有着同样的教育执着和奋斗热情,有着引以为傲的同一个身份——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的教师。“他们”,其实在二外并非少数。

  “在二外,有一种让人追求进步,大胆创新的特殊气氛。”“在二外,你总能不断超越,做更好的自己!”……这是二外老师发自心底的声音。

  究竟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能够获得老师如此的热爱?又是一群什么样的老师能够拥有如此真挚的教育情怀?

  和谐团队 在快乐的氛围中共铸成功

  这是来自二外上半年的一份“优异答卷”:获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实验基地学校称号,学生有31人次获全国高中奥林匹克竞赛一、二等奖;今年高考中,被世界50强大学(含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15人,重本上线率46.3%……

  在二外执行校长卓重池看来,学校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办学成果,很大程度是因为学校造就了一支出类拔萃的教师队伍。

  近年来,学校除了高把“进口关”,吸纳优秀人才,还强化教师“内功”,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推进优秀教师群体建设。

  在教师培养方面,学校不断优化内外环境,借助师德建设、文化建设活动以及开放自由的研讨会等提振师德和专业精神。实行“同质异模、优化组合、比学赶帮、鼓励创新”的团队建设方案,促进新老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这是集体的成功。”提起不久前在全国地理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董永盛老师体会颇深,“是集体的力量推着我‘走’到了全国一等奖的讲台上。”

  这位被学生亲切地称为“董帅”、“天才”的老师说,“二外的每个老师都是‘教学能手’,整个团队和谐气氛融洽。”就这次赛课而言,历史老师的探究式教学方式、语文老师的发散性思维、计算机老师的课件指导帮了他不少忙,这堂课成为大家的“智慧结晶”。

  在这种团结协作、共同创新的良好教师文化下,学生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老师的可贵。

  陈春芹老师班上的任雅新同学,跻身今年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初中组前三强,这个原本略显腼腆的女孩在师生的关心帮助下,实现完美蜕变;孟雪阳老师班上的陈晓彤同学,在“三三制”班级文化中受益,从一个“叛逆女孩”走向落落大方的班长,成为学校合唱团团长,明年还将在维也纳表演合唱……

  “师强弟子高”。不难发现,二外教师不仅具有优秀的教学教育品质,师德高尚,而且还是相互信任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合作团队。置身于这样一个良师云集的校园,学生的未来注定值得期待。

  卓越老师“三步走”

  人人都是“教学能手”

  尽管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课改成绩,但是二外向前的脚步从未停歇过。

  开学两个多月,执行校长卓重池“推门听课”已有70多次。让老师们体会颇深的是,不仅教学方法上得到指导,教学管理方面也迎来了创新。

  “董永盛,高三(5)班,课堂过手率96.3%;陈传霞,高二(10)班,课堂过手率98.2%……”每天晚上9时,教务处主任任治奇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事,那就是发短信给校长汇报当天测评的“学生课堂学习过手率”结果。

  事实上,“学生课堂学习过手率”是学校为了测评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每天随机抽取15个班级的15节课,进行测试后所得的得分率。据了解,本学期开始学校就启动了“卓越教师”工程,分为“完善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建立学科卓越教师评价体系、构建卓越教师晋升体系”“三步走”打造卓越教师。其中,“学生课堂学习过手率”成为“第一步”的一个重要手段。

  随后,一系列行动紧锣密鼓地有序展开。

  二外教科室主任袁仕荣介绍,学校为此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例如狠抓课堂教学环节,实行集体备课;建立学科教学研评小组,从学生“学”的角度评价教师“教”的质量;建立终身学习机制,树立“终身学习”、“全程学习”的观念;建立起常态化的教学反思制度,倡导反思性教学……让老师“弦绷得更紧了”,但效果却愈发明显。

  仅以学生课堂学习过手率为例,最开始低的只有60%多,而现在最高可达99%,平均值在87%左右,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掌握了所学内容。

  一系列改革带来的变化绝不止这些“硬性”数据的提升,还在于教师思想、理念的提升。

  “一堂课不在于你讲得有多精彩、多热闹,而在于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正如饶霞老师所说,要抓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当堂学习当堂掌握。肖莲琴老师说,“对于教师来说,最关键是如何将课堂这段旅程与学生的智慧生命融合,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在这些卓有成效的举措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也大大提升。近年来,学校开展的近20个教育研究课题中,国家级占5个,有21人次获国家级科研成果一等奖,39人次获市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打开围墙、敞开大门

  让老师拥有“世界眼”

  成功的教育,不仅要盘活学校内的各种资源,更需要打开围墙,敞开大门,开发利用一切先进的、有利的因素,促进教育更高层意义的发展。

  改制办学10余年来,二外是这么认识的,也是坚持这样做的。

  作为“全国外语实验校”,二外凭着融汇中西的教育理念,不仅为万千学子搭起了一个走向世界的舞台,同时依托强大的外语优势,为教师出国交流培训铺设了一条宽阔的大道。

  时值腊月寒冬,重庆二外吴姝、李才猛、雷庆3名教师走进哈佛大学。“应用物理课上特殊材料动手实验引人入胜,应用化学、纳米技术、环境生物工程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让人目不暇接……”二外老师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中。

  在二外,有不少出国学术交流活动与访问的机会,例如每年一度的美国哈佛大学工学院暑期学术访问团、哈佛大学工学院寒假教师培训双周WORK-SHOP、美国暑期交流访问活动月、与新加坡多所学校合作交流……为更多老师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智慧之门。

  除了为老师搭建较多的出国交流培训机会,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去洋思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杜郞口中学等知名课改学校参观学习,并坚持派老师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进行培训。据数据统计,近3年来,在执行校长卓重池的带领下,全校共派出教师200余人次外出学习、参观、考察。

  在积极走出去的同时,学校也进一步“请进来”。清华大学教授叶延红、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时俊卿教授等著名专家学者纷纷到校指导。据介绍,明年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家团队将会驻校一周,指导教师上课,并且录制7节公开课放到他们的网站上。届时,二外师生的风采将会展示到全世界网友面前。

  就在这“一送”、“一请”之间,学校领导、教师的风采也得到普遍认可、高度评价。

  有不少单位抛出了“橄榄枝”,邀请学校教师讲课,例如重庆师范大学、长江师范学院等高校,在其举办的国培班上就先后邀请了执行校长卓重池、副校长罗小华以及教务处主任任治奇、教科处主任袁仕荣、孟雪阳、陈朝勇等人讲课,受到广泛好评,不少老师被长期聘用。

  文/何霜 胡忠英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