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把政府钱袋子放在阳光下
12个使用财政资金2000万元以上的民生项目,在绩效自评的基础上接受由多方代表参与的“前评价”——这是预算提交明年初区人代会前的第一次过堂。
10月29日、31日和11月1日,闵行2014年区级绩效预算项目前评价会议开了3天。前评价后,部分重点项目将接受公开听证,直到通过了听证会,才能正式写入预算报告,提交人大代表审查。
试水逾5年的闵行区财政预算监督改革,逐渐进入平稳期。作为财政预算监督改革最直接的成果之一,政府预算项目充分论证后上马,在闵行区级层面已成惯例;5年间,相关创新举措亦时有涌现。
这一切,围绕的都是政府的“钱袋子”。“让财政在阳光下运行”,亲历改革全程的闵行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凌耀松对这句话颇有感触,“前几年不断寻求突破,现在则要不断巩固完善。无论如何,这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从囫囵吞枣到“追着不放”
连续五届当选闵行区人大代表的钱天信,一度以“书面意见大户”闻名。但这几年,这位“典型代表”的大部分精力,转向了预算报告。
2012年区人代会上,他领衔32位代表提出了闵行区首例预算草案修正案。在仔细分析预算数据后,他们建议以2011年为基础,将2012年度的党政机关会议、课题、调研、评估、咨询、培训等六项预算开支削减5%,调减下来的资金,建议向民生项目倾斜。这份被表决通过的修正案,同时开创了全国人大制度的先例。
从事党务工作出身的钱天信,对数字并非生来熟稔。2008年以前,他与不少代表一样,基本“看不懂”预算报告。早先,每年初区人代会上代表拿到的预算报告,只是薄薄一张纸。在热烈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之外,很少有代表对预算报告给予充分关注。
但久而久之,如何“管住”政府“钱袋子”,开始成为受人瞩目的问题。在区委直接推动下,一场改革悄悄酝酿。
2008年1月,闵行区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钱天信和代表们颇感惊讶:收到一本绿皮、由再生纸印刷、358页的财政预算详表,明细账目达1万多项。
这本细化的预算报告,正是闵行财政预算监督改革的肇始。“公共财政应当保证人大代表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而如果代表连看懂预算都难,这些就全谈不上。”凌耀松说。此后,制度层面的创新开始频现:是年12月,闵行区人大常委会又召开了全国首例针对次年政府预算项目的公众听证会;2011年起,闵行区人代会安排政府部门负责人专门就预算问题回答代表询问;2012年,出台3年的预算修正案制度终于“开花结果”。此外,闵行还首创对部分公共预算项目执行效果进行绩效评估,进而对预算额度超过2000万元的公共服务项目的必要性进行“预评估”。
一个从“阳光财政”、“民主财政”到“科学财政”的框架,由此初显雏形。而在凌耀松看来,人大代表身上的变化尤其可以说明问题:“过去大多数人拿到预算报告就是囫囵吞枣,但到今年人代会的预算专题询问时,有的代表已经对预算问题追着不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