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05:07 来源:重庆日报
十里柚香 摄/阿凡
喜摘金柚 摄/袁志龙
柚乡新居 摄/袁志龙
柚香满满的守望
□ 余炤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虽出自刘禹锡的《陋室铭》,但在邻封魏家河坎,却颇有深意,也能一一印证。
山——东林山寨,不就有仙吗?820多年的历史,传说济公活佛曾云游于此,留下了“济公活佛修庙”、“犀牛望月”、“凤鸾筑巢”、“灵芝献宝”、“莲花台”的典故。同时,传说还有一个仙僧杨老和尚,法力无边,民间早有“三仙斗法”、“白马驮金”、“做法修庙”、“佛井冒水”、“叉斩金龙”等七个传说。一座山就有两位仙僧,能不灵吗?
水——龙溪河,不就有龙么?虽深不足10米,从梁平县而来,远途有龙,龙河、双龙、回龙……还有一座长寿山,却是长寿的发源地,一衣带水龙溪河,一座东林山寨,一片郁郁葱绿,是仙境,还是隔世乐园。
在龙溪河畔,在柚香观景台,在东林寺,人的感受是大不同的。龙溪河水清见底,滋润着这片柚林。静坐河边,与龙相伴,看人群摆渡、思人生得失,各有体会。柚香观景台亭亭玉立,一片葱绿尽在眼前,抬头可及东林寺,低头可见满山柚林以及散落在林间的农家小院。最不能落下的,是清清龙溪河穿行在林中,一缕缕仙雾飘起,飘过村落,飘过柚林,飘向仙山。此情此景,身在其中,恍然间,便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在东林寺,香火旺盛,香云缭绕,当深沉、洪亮、绵长的佛钟敲响,耳闻心诵:“钟声闻,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炕,愿成佛,渡众生。”如此发心,福慧双修,功德无量。大师如是说。低头一见柚乡观景台、漫山柚林、蜿蜒而过龙溪河,再望远,便顿无杂念,一身轻松。既然有如此柚林,没有花的芬芳,但有柚的蜜香。到此一游,不去走走,却是一大憾事。正值深秋,硕果累累,沙田柚由青变黄,等待霜降之后,便是收获的季节。其实,满树挂着的柚子,因引进于广西沙田,才有了沙田柚的名字,已达120年了,似乎这挂满枝头的不是果子,而是百年历史,也正是经过上百年的孕育,才有了今天果肉醇甜化渣、汁多味浓,素有“天然水果罐头”的称号和“源于沙田,优于沙田”的美誉。但见那两棵上了年纪的柚子老树,不得不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崇敬。
魏家河坎的人是勤劳的,也是善于创造的。饱了眼福,还能饱一顿口福。品尝一顿由柚子皮、柚子做成的柚子大餐,喝上一杯柚子美酒,再上一盘柚子林中油炸刁蝉,满口柚香,一阵幽香。
登高望远,想想多年后,老态龙钟时,再次登上柚香观景台,叩拜仙山后,一盅柚子美酒,酒后河边小坐,再来一壶柚子茶,人生这就圆满了!
柚乡心曲
□ 张文龙
入乡随香,穿过常绿柚林
一路花开,面朝龙溪做一个过客
那些葫芦头,那些种子运送远方
别了柚乡,以后你是谁的香奈儿
人面,柚子,门扉,还在此林中
聚散不离那缠绕身形的柚香
闻着柚香,知道母亲的呼唤常伴
知道回家的路,想起相约的妻儿
跑过去,像月光一样稳健,像龙溪
河水那般明快。可见河面泛起红晕
瓦舍展开笑颜,月下的青山绿水
柚香点亮夜晚,擦着河面娓娓诉说
人间有仙果,十里柚飘香
□ 彭佩
有些地域的划分是不需要以界碑作为坐标的。比如秋高气爽的日子从长寿城区驱车一路向东,当你的鼻触被一阵沁人心脾的柚香轻轻按抚,这个时候,你一定到了邻封了。
对邻封,一直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莫名情愫,这份情愫或许是因了对沙田柚的喜爱。沙田柚素有“天然水果罐头”的美誉,以汁多如蜜、清香浓甜而讨着人们的味蕾。沙田柚虽非邻封的“土著”,可这里产出的沙田柚却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诠释得完美无比。邻封的沙田柚较原产地的沙田柚皮更薄、味更醇,且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更高,在人们眼里是名符其实的人间仙果。邻封沙田柚享誉国内外,屡获各类大奖,2006年更是被评为“中华名果”,其味之美绝非虚传。
为什么邻封沙田柚的口感与品质远远优于别处?“十里柚香生态旅游度假区”之行为我们揭开了谜底。“十里柚香”位于邻封境内的魏家河坎,它紧临着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刹东林寺,更有美如画卷的龙溪河横穿其间。是东林寺的厚重古韵给了沙田柚以灵性,是秀美的龙溪河给了沙田柚以足够甘甜的汁液,是这山这水给了沙田柚丰富的营养,从而造就了这果中极品。
漫步“十里柚香”,你会被一山又一山柚林的雄浑大气所折服。迈步向前,满眼是惹眼的果,满鼻是清香的味儿。于是,心情爽朗了,脚步也轻快了!闲致浓时,摘一枚肥美的果,柚粒入口,回味无穷,很快便上了瘾。自然,踏上归程时,必会大肆采摘一番,绝不能容忍自己空手而回。
在“十里柚香”,除了可以满足你的味蕾,你还可以体验农事、乘舟游享龙溪美景、拓展磨砺胆识……从而使你的心智变得更加的丰润。
长寿沙田柚节日益临近,“十里柚香”已经做好了庆祝自己生日的准备。前几届长寿沙田柚节,勤劳纯朴的邻封人民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期待着果农的脸上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笑容,我们期待着极品果王的惊艳诞生,我们还期待着,这人间的仙果让这片柚香飘散的美丽土地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