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穿越千年时光的俑

2013年11月22日05:12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穿越千年时光的俑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出的陶俑。

大巫师俑(图左为男巫师、图右为女巫师)。

抱琴骑马俑。

红陶舞俑。

三彩人物俑。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观众正在欣赏展出的陶俑。

  作俑之人为何“作俑”?“俑”又有什么意义?它们如何制成?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形态各异的俑,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有句古老的成语——“始作俑者”,指的是最先做某件坏事的人。而其中的“俑”,专指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人俑。作为“四艺节”的重头戏,“长江三峡文物抢救保护成果展”(10月29日——11月30日)正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以国家一级文物巫师俑为代表的一批陶俑。在玻璃展柜里,它们有的策马奔腾、有的抚琴吟唱……那些墓主人的生前身后事,穿越千年的时光,通过这些沉默的人偶再次被呈现出来。

  1

  长成啥样?

  重庆“巨型”陶俑身高1米,张嘴“卖萌”

  男性张着圆形的嘴巴微微上翘,高高的帽子下,一副十分不屑的表情;女性头顶桂冠,嘴巴微张,一脸俏皮——这是正在三峡博物馆展出的一对手持权杖的巫师陶俑。

  因为1米的“巨型”身高,以及独一无二的造型,这对今年出土于巫山的六朝陶俑已被评为国家级文物,其中,男俑为国家一级文物,女俑为国家二级文物。

  三峡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彭学斌介绍,今年1月,巫山县巫峡镇柳树村一位村民在修建自家房屋打地基时,发现了一座墓葬。当晚,村民便与挖掘机师傅将墓内文物私分。幸运的是,最终公安机关成功追回文物80件,包括四具大巫师陶俑,正在展出的这对,就是其中的两具。“虽然因盗掘,随葬品的摆放位置已不可知,但可以推测,由四位巫师俑在棺椁四周引领一大批仪仗俑及家畜俑,与墓主随行的场面是相当壮观的。”

  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人员汪伟告诉记者,当他第一次看到这对“卖萌”的巫师俑时,简直惊呆了,“我见过不少抚琴俑、仪仗俑、说唱俑,但从未见过造型如此特别、精致的巫师俑!”汪伟说,作为近年来重庆出土俑中的“佼佼者”,这对陶俑的价值难以估算。

  2

  为何造俑?

  从埋活人到埋假人的进步

  虽然今人面对展柜啧啧称奇,但在一些古人眼里,造俑却是件“坏事”。老子就曾在看到酷似真人的俑时,发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愤慨。而“始作俑者”也成为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成语。

  那么,人们为何要造俑?

  “事实上,在历史的进程中,造俑不仅不是坏事,还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象征。”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助理林必忠介绍,俑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到了秦汉时期,俑的使用逐渐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它作为随葬品不仅是丧葬制度和丧葬礼仪的重要体现,也是古代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生活习俗、衣着服饰的再现。“在奴隶社会,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主人死后用于殉葬,进入封建社会,以俑代之。从埋活人到埋假人,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

  林必忠称,在汉代,人们“事死如事生”,而作为全面展现死者生前生活的重要方式,俑在题材上涉及面很广,从家奴到庖厨,从侍女到军士,无所不包,甚至还有吊着舌头的镇墓俑以及各种动物俑,“它们反映着主人生前的生活,寄托着主人死后的梦想。”

  3

  如何造俑?

  汉代已有专门的作坊

  据了解,重庆曾在巫山、丰都、铜梁等地的墓葬中挖出大量陶俑,其中不乏精品,如巫山出土的西汉裸女俑为三峡地区年代最早的裸女俑,还有忠县花灯坟墓群里造型俏皮的说唱俑、铜梁出土的被称为“小兵马俑”的仪仗俑等。

  在全国众多的出土俑中,巴渝地区的俑有何特点?

  “鬼神文化和休闲文化是巴渝地区出土陶俑最突出的两大特点。”彭学斌介绍,巴渝古人素来有“信鬼神、重淫祀”(淫:数量多的意思)的风俗,巴渝神鸟、巫师俑等相当一批出土的陶俑都说明了当时人们对神明的崇敬和向往曾风靡一时。而击鼓说唱俑作为巴蜀地区独有的种类,其表情多是生动形象的笑脸,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音乐、歌舞等休闲生活方式的喜爱之情。除此之外,巴渝地区的陶俑风格因人口迁移等因素,受到中原文化“大一统”风格的影响,许多车马俑、兵俑的造型都是从中原文化移植而来的。

  古人如何造俑?汪伟认为,不排除在汉代六朝时期,已有专门为丧葬服务的作坊,“用于墓葬的汉砖与墓中随葬的陶俑可能是从专门的烧制作坊里批量买回。”汪伟解释,他们曾多次在墓葬不远处发现过残留的烧制作坊,同时,“很多随葬陶器形态各异,不可能是当时每家每户都能掌握的手艺。”

  珍品赏析

  东汉披衣俑

  此俑高22厘米,重庆丰都县李家梁子出土,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俑立于圆形的平面板座上,分男女二俑。女俑头向右偏,头顶梳一高髻,面容丰腴,细眉长眼,高鼻小口,面带微笑,侧首而视,两手执衣披于男俑肩部,男俑作仰首状,宽袍大袖,头戴冠帽,坐于女俑之侧。该俑作为雕塑是一生动传神的作品,作为某种现实生活状态的艺术再现,给人以端庄柔美之感。

  东汉说唱俑

  此佣高51.6厘米,成都羊子山出土,原由西南博物院收藏,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巴蜀地区的说唱俑,是汉代陶塑艺术中尤具神韵、造诣极高的作品。三峡博物馆珍藏的这件说唱俑即是其代表性作品之一。这位两千年前的民间艺人,袒裸上身,高耸双肩,左手抱鼓于腰,右手(握槌已掉)指着嘴角,眉飞色舞说唱正到精彩处。说唱俑形象即汉代的民间艺人“俳优”,多为矮胖身材的侏儒作谐戏表演,“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汉代的俳优表演有说有唱,有乐(鼓)有曲辞,已具古代戏曲艺术的诸多重要因素,其传承演变,对古代话本小说的兴起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点评人均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员 刘兴亮)

  收藏

  陶俑收藏 宜选存世量少的年份

  本报记者 夏婧 实习生 杨晨

  由于生动的造型与丰富的研究价值,不少文物爱好者喜欢“见俑就收”,那么,收藏陶俑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不少专家建议,陶俑收藏中最重要的是注意选准特定的年份。

  著名文物鉴定家王世襄先生就曾表示:“每件陶俑都是一件艺术品,但并不是每件陶俑都值得收藏。”

  重庆收藏协会常务副会长唐肇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陶俑在博物馆的收藏价值可能很高,但在许多收藏爱好者眼里却没被当成一回事。“许多汉代的俑因数量庞大,单个俑的体积小、颜色单一,再加上自然生态的腐蚀,导致其形象模糊不清,在许多收藏爱好者的圈子中并不吃香。”

  对于陶俑爱好者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不少藏友收藏俑的标准只有一个——只要不是赝品就可以收藏。这样做本无可厚非,但是由于陶俑的存世量非常巨大,有些年份的陶俑收藏价值并不太高。”他指出,秦汉陶俑数量庞大,唐三彩俑价值最高,两宋天王力士俑最具气势,这是陶俑艺术的三个高峰,不过随着它们越来越多地流入收藏市场,其价格也不容乐观。基于这些因素,收藏陶俑一定要选准存世量少的年份,如五代、元朝、明末。

  唐肇新称,由于目前市场上陕西出土的秦汉俑占绝对比例,样式、形制甚至外貌等都日趋同化,在这种背景下,不妨转换一下收藏视角,把注意力放到不同的历史、文化范围中,可从陕俑转向少人关注的川俑、鲁俑、楚俑等。

  如何欣赏陶俑

  刘兴亮

  陶俑,通俗地说就是泥在火中烧成的人或物。这种陶塑品,从红山文化或者更早一些开始直到清末,至少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陶俑是雕塑的艺术,它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是研究中国古代艺术、民俗、丧葬史等的重要资料。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将泥捏的人、动物等一起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秦汉时期是我国陶俑发展的高峰时期,秦汉陶俑主要是作为随葬品而存在,出于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当时陶俑中既有表现军队、劳作、仆役、嬉戏、乐舞、杂技的陶俑,也有表现人们日常生活的牲畜、家禽以及建筑模型的陶俑,用以表现墓主人生前的财富权势和富足生活。

  我国已发现的秦汉陶俑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经考古发掘,兵马俑出土陶俑八千余件,这其中包括军俑、车兵俑、骑兵俑、步兵俑、跪射俑等,人物各具姿态,再现了秦朝威武善战的军队阵势。

  汉俑与秦俑造型大致相同,人物面相只有施加彩绘时才形成细微差别,而塑造技法较秦俑的进步之处在于取消了为站立稳固而在人脚和马足下粘连的托板,陶俑以双足承重站立,更增添了几分真实感。

  随着时代发展,秦汉以后大型俑群逐渐消失,模拟舞乐的陶俑成为主流。唐宋以后更是出现了三彩陶俑,颜色更加生动,人物造型也更加活泼。如2004年重庆奉节县永乐镇出土的宋三彩陶俑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器物。

  一般来说,藏家对陶俑的鉴定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把握时代特征。陶俑鉴定的主要依据是时代风格和时代特征。陶俑的世界里,马奔牛走、鸡犬相闻、龙腾虎跃、仙飞风舞、击鼓歌吹,尽管题材各异、表现不一,但却是当时政治、社会、风俗、礼制等的真实反映,时代特征鲜明,只要反复研究,仔细揣摩,个中韵味自然驾轻就熟、水道渠成。

  二是要把握地域特色。各地土质不同,因之而成的陶俑形态也有天壤之别,如四川汶川汉陶质地较硬,这就与重庆所发现陶俑之砂砾材质区别明显。

  三是要把握鉴定要决,要做到“三看”:即一看火候,二看补迹,三看包浆。凡属赝品,其火候、包浆等方面都与出土物件有所出入,而那些修补品也都会留有修补痕迹,如仔细观察实不难发现。

  (作者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员)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熊明 摄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