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1日05:08 来源:重庆日报
根 治 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杭州11月20日专电 (记者 余靖静)在不少人看来,“奥赛”是通往名校的“捷径”。不过从2014年起,数学等五门学科奥赛的省级获奖学生不再拥有保送资格。这一改革使得保送生名额大幅减少,但能否根治奥赛的“功利顽疾”,引发了社会新的讨论。
从一个省有200多人可保送到全国只有200多人可保送
据了解,“奥赛”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学、化学和信息学等五个学科竞赛。依照最初设计,这属于课外活动,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随着“‘奥赛’获奖即可保送”政策的出台,“奥赛”开始被一些学校和家长扭曲为“必修”类的学习。
为了抑制赛事不应有的功利色彩,教育部出台新规,从2014年开始,只有获得全国奥赛一等奖并入选国际奥赛国家集训队的学生,方可获得高校保送资格,并需要经所报考高校测试后决定是否录取。
“调整之前,5个学科的竞赛加起来,一个省就有200多人可以保送。政策调整后,具有保送资格的人数,全国只有200多人。”浙江一所知名高中的“奥赛”辅导老师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奥赛”类高考保送生名额大幅减少,高中“奥赛”的报名热度急剧“降温”,在浙江,某一学科的“奥赛”报名人数出现了多年来的首次下滑。
高校是否认可“奥赛”奖牌含金量是关键
不过,在一些学校,学生参加的热度不减反增。如杭州第二中学在10月底的2013年全国物理竞赛中拿下了“史上最优”成绩——53枚金牌中独揽5枚,并包揽总分前三甲。5名学生也因此都获得了北京大学保送资格。
“我们对待学科竞赛的态度一贯是‘不将奥赛与升学关联’,所以‘潮退人不退’,学生只要有兴趣就参加。”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表示,功利性太强的参赛动机,对“奥赛”自身发展也是很不利的。政策调整后,有兴趣学“奥赛”的学生会学得更好,存功利心理的会自然放弃。
另有观点认为,取消保送是国家层面的要求,但现在自主招生的决定权都在高校,只要高校还认可“奥赛”奖牌的含金量,学生参加“奥赛”的热情就不会受影响。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告诉记者,“因材施教”是教育应有的胸怀。高中教育中确实存在一部分学有余力,甚至是“吃不饱”的学生,如何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培养,并通过什么方式将其选拔出来,在某种意义上是破解“钱学森之问”难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加高校创新人才储备、提升高校育人质量的重要保证。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