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1日05:07 来源:重庆日报
11月20日,王立平在西南大学作文化讲座。 特约摄影 苏思
王立平作品
《枉凝眉》、《葬花吟》、《大海啊故乡》、《驼铃》、《牧羊曲》等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插曲《葬花吟》,曾牵动无数观众的心弦。11月20日上午,“中华文化四海行——走进重庆”在西南大学音乐演奏厅举办了文化讲座《音乐创作与生活》,讲座由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立平主讲。
王立平是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创作者,当他动情地唱起自己作曲的《葬花吟》时,近400位师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讲座中,关于音乐、关于创作、关于生活,王立平一一道来。
谈《红楼梦》
《枉凝眉》写了一年多时间
“《红楼梦》是老百姓心尖尖上的宝贝。对这么伟大的作品,我们怎么敬畏都不过分。”谈到当年为87版电视剧《红楼梦》创作音乐的往事,王立平感慨良多。
王立平说,小说《红楼梦》对人物、服装、器具描写巨细无遗,唯有音乐没法呈现在书中,他只得“无中生有”。
为此,王立平非常谨慎,他反复阅读原著,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思想,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写好主题曲《枉凝眉》。“其实音乐创作可痛苦了,我每天都在反复思考怎么写能更好。”
《葬花吟》也经历了漫长的推敲过程。王立平回忆,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吟诵《葬花吟》,突然被“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深深震撼。“这哪里是弱女子的自哀自怜,分明是昂首问天的呼号,是对封建社会的质问,是屈原的《天问》!”他的看法得到了担任《红楼梦》顾问的红学家们的一致赞同,由此确定了《葬花吟》的曲风。
谈创作
音乐创作者要敢于“反潮流”
王立平表示,创作音乐一定要秉承“尊重历史、尊重原著”的原则。比如,当年他创作《牧羊曲》(电影《少林寺》插曲)时,原本是以河南豫剧的曲调来写。后来,通过了解,他得知《少林寺》的故事发生在唐代,当时,豫剧还没有形成流派,于是,他将《牧羊曲》换成了民歌风格。
王立平认为,艺术创作最需要的是真挚的情感,创作者要敢于“反潮流”。
《驼铃》是王立平上世纪80年代为电影《戴着手铐的旅客》创作的主题歌。当时,内地最流行的是邓丽君的歌曲。当《戴着手铐的旅客》的导演拿着剧本找到王立平时,他一下就被剧中描述的战友情打动了,于是,他“反潮流”创作了《驼铃》。结果,这首歌曲大受欢迎,成为点播率最高的歌曲之一。
王立平记得,曾有一位老兵告诉他,当战士们出征,唱的是《驼铃》;当他们凯旋,迎接他们的是《驼铃》;当他们送别离开队伍的战友,仍然选择唱起《驼铃》。“送战友,踏征程……”的旋律,已经成为每一个战士“生命里无法磨灭的歌”。
“群众的艺术鉴赏力是很高的,只要作品有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态度,贴近群众所思所想,他们一定会喜欢。”王立平说。
谈人生
人各有志,总有到达的时候
“现在是商品经济社会,大学生应当怎样做学问、做人?”现场互动环节,一位大学生提问。
王立平为这位提问的学生朗诵了自己写的歌词《十字路口》:“人各有志,志在四方,总有到达的时候。”
王立平说,自己经历过许多坎坷,理解年轻人的困惑。但要相信,总有人会做最艰难而有益的事情,也总有人走上探索真理的遥远道路。无论选择怎样的人生目标,都要坚持下去。
讲座中,王立平几次离席,坐在舞台上的钢琴前,为在座师生弹奏自己的作品。讲座最后,王立平弹唱了自己作词作曲的《大海啊故乡》,全场掌声雷动。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