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8日05:08 来源:甘肃日报
去年7月,陇西县权家湾乡焦家湾村村民张勇要急办一胎准生证,多次去找村委会和乡政府,不是证件没带齐,就是办事的人不在。幸运的是,当月,焦家湾村“民事代办”点成立,张勇去了一次就办齐了所有手续。张勇逢人就说:“‘民事代办’真方便,我们再也不用为办个事跑断腿、磨破嘴了。”
受自然条件限制,陇西县绝大多数群众居住在偏远山区,到乡镇、村委会办事爬山过沟,极为不便,加之因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妇女对办事程序不熟悉,有时群众为盖一个章、签一个字、办一个证往往要来回跑几趟。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陇西县从解决群众的办事难问题入手,于去年7月在权家湾乡焦家湾村首推“民事代办”试点,之后在全县各乡镇普遍推开。
陇西县推行的“民事代办”就是由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承担乡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劳保、医保、低保、计生、惠农服务、综治司法等全部办事窗口的服务管理职责,既代表乡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履行相关管理责任,又代表农户群众在服务管理中心办理服务事宜,实行“双代办”服务。“民事代办”点设在村委会和村民小组,驻村干部在村委会蹲点办公,随时为群众提供办事服务。“民事代办”的内容、服务流程、代办员职责、代办员姓名及电话号码和服务监督电话以一张卡片的形式发放到农户家中,群众有事可以电话预约办理或咨询。
在“民事代办”中,陇西县主要采取“马上办”“代着办”“领着办”“流动办”四种方式。(转2版)
(接1版)对群众提出的符合政策要求的出具村级证明、劳务信息咨询、法律政策咨询、信访诉求受理、矛盾纠纷调处和惠农政策落实等能够立即办理的事项,由代办员“马上办”;对准生证、流动人口证及独生子女证的办理、户口迁移及审批、农村低保及大病救助的申请、代缴新农合及农村养老保险和医保款等,办理时限不太紧急的,由代办员到乡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代着办”;对办理结婚证、婚前优生检查、落实节育手术、环孕情检查等必须要群众本人亲自到村、乡镇或县上有关部门办理的事项,由代办员帮助准备有关证件后“领着办”; 对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要求实行上门服务的,由流动服务车进行代办。
为了落实“民事代办”责任,陇西县层层建立干部绩效考评办法,规定驻村干部每月驻村不得少于20天、入户走访不得少于4次。干部入户走访后必须由农户群众签字证明并给予“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评价,每月由驻村组长审阅签字后由村委会逐人统计代办件数,每季汇总后由乡镇联系领导审阅签字,年终进行汇总评比、绩效考评、兑现奖罚。
权家湾乡焦家湾村村民杨海清说:“以前,因村干部不常驻村委会,我家离乡政府较远,我的低保手续好长时间没办成。有了民事代办点后,村干部一见面就帮我们办好了。”据了解,陇西县在全县确定民事代办员3264名,其中乡镇驻村干部1300名、村干部680名、村民小组长1284名。为解决驻村干部的食宿问题,县上投入财政资金,在各村建设食堂,配备灶具、床铺等设备,让驻村干部安下心来办理群众事宜,方便群众办事。
据统计,陇西县推行“民事代办”服务以来,各村社代办点已累计为群众代办各类事项3万多件。
(来源:甘肃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