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04:50 来源:重庆日报
联合国成立50周年时,确定每年11月16日为“国际宽容日”。
宽容意味着各种相异的事物之间的多样化的共存。宽容承载着平等与公正的理念。它既存在于道德层面,也存在于哲学和政治层面。从微观上看,宽容是一个人行走于世的态度,一种度量,一种胸怀,它告诉我们以平等、互敬之心看待世间的人与事;从宏观上看,宽容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理念,历史告诉我们宽容是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类世界前行之翼。宽容要求容人;宽容不否认竞争;宽容不等于绝对的容忍。很多人的不宽容源于恐惧或绝对的自信或固执己见,心胸狭隘,不能明了善待异见的好处,更难以虚心学习他者的长处。
宽容意味着创新和进步。人类的历史已经有力地证明了唯有宽容才有进步,唯有秉持谦逊的态度,逐渐了解错综复杂的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我们的认识才能无限趋近于完备。科学知识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排错”的过程,即不断为解决遭遇的问题,而提出各种大胆的尝试性猜想、试探性理论,通过演绎推理和实验检验,排除错误理论,选择出其中逼真度高的理论的过程。允许出错,容忍失败才能真正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
宽容促进人们的实践和研究向着纵深发展。通过不同学派或不同理论、不同观点的自由争论,可以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宽容才能促使竞争和争论得以顺利进行。而这一切都是我们推行“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促使新理论、新技术、新观点、新方法等源源不断的首要前提。为达此目的,除了政府和媒体提供快捷方便的表达渠道外,公民努力做到胸怀的宽容,是这个时代进步的一个象征和要求。
宽容意味着沟通与交流。思想的交流必须依托各种表达方式来完成,而言语是最便利的工具。多元的诉求、多样的表达使得我们生活的世界缤纷多彩。当社会群体表现出宽容的心态时,才能实现知识的融合、人类的发展。古往今来,无数哲人讲述了对自由交流意见的渴望,希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汲取更多的知识,完善自身。真理是在争辩中产生的,如果将真理凝固起来,真理也就变成了教条。真理的强大源于它即使历经波折,也会不断地为历史所证明的。
国内事务的沟通需要宽容,国际交流更是如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文化修养与知识结构的人相聚在一起,差异越大,冲突愈激烈,愈加需要开放、和谐、宽容的氛围,换句话说,宽容是实现文化的融合、进步的必要条件。世界领导人在2000年通过《千年宣言》时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们将宽容作为21世纪国际关系必须建立其上的根本价值之一。2011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国际宽容日”致辞中,呼吁每人每天奉行宽容,消除偏见和仇恨。
今天,当我们按着党的十八大报告规划的世纪蓝图,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更需要用宽容来调节各种矛盾和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有序持续稳定地发展。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