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1日03:15 来源:重庆日报
图为任玉堂正和老伴罗得珍一起清扫道路。 记者 汤艳娟 摄
本报讯 (记者 汤艳娟)“任爷爷,您身体还没有康复,怎么又在扫公路啊?您要多多注意身体啊!”近日,当忠县任家镇工作人员龚晓立来到天星村,看望88岁的老地下党员任玉堂时,这个有着65年党龄的老人又在和有着34年党龄的老伴罗得珍婆婆一起打扫村道。
“生病这几天没来扫地,我心里挂念得很,你看,之前下雨将树叶都冲到了边沟里,不及时清理的话,积水会损坏水泥路的。”任玉堂老人仔细将一片片树叶扫到一起,罗得珍婆婆赶紧找来撮箕清理干净。
龚晓立告诉记者,任玉堂老人“爱路如命”,保护公路成了他几十年不变的习惯。30多年前,尽管村里只有一条简易的土路,但每天出门劳作时,他总是用碎石将路坑填平,将边沟中的杂物清理干净。遇上大雨毁坏了路段,他又赶紧将路抢通。
“以前是土路,再怎么整理和打扫,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任玉堂说,“2011年,党和政府给这里修通了水泥路,我们山里人真是好高兴啊!”
任玉堂回忆,刚开始,有的村民在公路上随地丢垃圾、乱倒生活脏水,让公路变得脏乱差;有的村民在公路上晒粮食、将牛羊栓到路边,给交通安全造成隐患。“我跟不少村民红过脸、吵过架,苦口婆心地跟他们解释,要他们珍惜这条来之不易的水泥路。后来,大家渐渐改正了那些不文明的行为。”
“只要身体允许,我基本上早晚都要打扫一次,我没有测量过这段路有多长,但扫地时用脚丈量,有4200步。”任玉堂说。
“我们老头子扫地特别认真,要求要打扫得跟家里一样干净。你看,我们买的那些大扫把扫大点的垃圾还好用,但是扫细小的灰尘却不好使。”罗得珍婆婆向记者展示了他们自制的好工具——“柏树枝扫把”。
“柏树枝扫把”相当简单——从柏树上掰下几根树枝,再用绳子一绑,一个扫把就做成了。不过,这样一个简易的扫把,却在扫灰尘方面相当给力。
任玉堂和罗得珍也因此在当地“很有名”。一些村民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两位老人扫坏了无数个扫把,近三年,仅打扫水泥路都用了20多把大扫把、近100把“柏树枝扫把”。
记者放眼一望,经“柏树枝扫把”一扫,这条蜿蜒的水泥路上,看不到白色垃圾,也没有任何泥土渣滓。龚晓立感慨地说,“这段路就像用水冲洗过一样干净。”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