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品质研修”托起区域优质教育

2013年11月06日05:28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品质研修”托起区域优质教育

新的课堂充满活力

课例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北碚区“同课异构”送教活动

  承担“国培”项目的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屈指可数;

  在执行“国培”项目后,能得到热烈反响的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更是凤毛麟角;

  而“国培”项目结束后还引人瞩目、持续发酵的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更是独此一家,这一家就是“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

  这是怎样的一所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能让见惯大风大浪的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东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带着这一疑问,我们走进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探访其“品质研修”路径。

  1 “研训合一” 衍生文化内涵

  “毋庸置疑,一个发达的区域基础教育群背后,肯定有一所研修品位很高的教师研修指导机构。”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朱福荣说,通过对区域教师教育资源的“三整合”,北碚区于2004年就实现了教师研修机构职能的实质整合。

  据介绍,北碚区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其实就是协调好了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业务指导部门作为教育高速行驶马车上的同轴双轮驱动效能,充分发挥区域性教师研修机构的教学指导中心、教育科研指导中心、教育评价中心、教师培训中心、教育信息资料中心职能。

  历经了“教师教育思想创院、教师教育文化建院、教师教育学术立院”发展阶段,当地教师教育的资源整合从“形合”走向了“神合”,最终构成了一幅“教学研究——教师研修——教育技术”三整合的教师教育生态图。

  “教师教育‘校地合作’,让‘研训合一’内涵得到进一步升华。”在北碚教师进修学院看来,高校教师教育研究成果需要在中小学实践中“落地开花结果”,同时,中小学教师需要高校教师教育的思想引领和理论先导,推动高校教师教育创新,促进高校研究成果转化,为区域教育发展储备优质教师队伍。

  而“研训合一”的背后是“共研、共生、共享”三位一体的研修文化内涵。

  朱福荣说,“共研”是研修主体与研修内核,它履行研修主体的使命与担当;“共生”是研修过程的动态文化,需要激荡教师的研修智慧;“共享”是研修目标的阶段文化,达成发展教师与成就学生的研修追求。

  2 “三课行动” 提质研修实践

  在教师教育领域有一句经典名言: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教师的硬功夫在课堂。关注教师课堂教学,抓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教师教育的基本取向。

  “我们不能这样简单思考。教师教育的根本点确实在课堂教学,但是教师研修的起点却不应该是课堂本身,它应该是课堂的上位价值——课程。”学院副院长邓志勇说,课程才是研修的起点。

  据了解,学院在规划实施教师培训时,坚持把理解课程的教育原理价值作为起点,从课程原理本身和课程诸要素的关系来思考当前的教师教学能力与教育发展需求的矛盾,为教师教育能力的发展提供源动力,而不是单纯从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技法的重复训练入手来思考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升。

  课堂是研修的生长点。到课堂中去,解决课堂中的问题,推进“案例剖析——问题生成——主题聚焦——行动跟进”的课例研修,是学院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也已成为该学院教师培训的常态。

  实践证明,在“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实践跟进”的思变中,教师会不断地养成“课标教材的理解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力、教学设计力、课堂教学力、教研科研力、教师反思力、教师学习力、教师文化拓展力、教研活动组织或参与力、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形成“十力统整”的教学元。

  “最后,把课题作为研修的发展点,即把问题当课题,以课题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邓志勇说。

  按照这一发展思路,目前,学院教育科研已经从普及阶段迈入了特色阶段,教育科研逐步实现了立足课程、服务课堂、促进“学生个性成长——教师多元进步——学校特色发展”的价值属性,教师人人有基于教学基本问题的微型课题,学校个个有特色发展的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区域有引领全局的重点项目,形成了一个以教育教学问题为中心的多链接教育科研图谱。

  3 “三端同步” 优化区域教育

  “带动整个区域教育的优质发展,是教师研修机构最重要的使命与担当。”学院副院长黄吉元介绍,学院通过实现顶层设计、中端运行、聚焦课堂的“三端同步”,使一大批教师获得了快速的成长,而他们也自然而然成为优化区域教育的生力军。

  在顶层设计方面,学院与西南大学合作,共建起“C-R”三级教育导师团队,其中,“C”即聚合,“R”即辐射。

  据介绍,该模式聚合了专家团队、进修学院、名师工作室的力量,辐射到北碚区域内学校,探索了菜单式、帮带式、联合式、跟踪式等多样化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指导新方式,着力培养北碚区中小学骨干教师。

  在“C-R北碚模式”的引领下,北碚区探索出了“高端人才流动站——名师工作室、特色岗位工作室——农村教师发展学校”三位一体的中端运行研修机制。“站、室、校”三者各施其职,统筹协调,借助活动平台,带动和引领中小学教师发展,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其中,“站”是指成立“教育高端人才流动站”,以此作为北碚教师发展的专业支撑中心;“室”是指12个“名师工作室”,在“教育高端人才流动站”的牵引下,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聚合效应;“校”是指在农村教师发展学校,是学院在城乡教育均衡实践中首创的教师研修共同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城乡教师共进。

  黄吉元说,该机制着力调整教师研修资源均衡配置,以区域跨校联片校本行动研修为基本模式,探索一种“基于学校——立足课堂——源于问题”的“自主研究——团队互动——资源共享”区域城乡统筹教师专业发展研修模式。

  通过三级联动教师发展机制的构建,将教师发展工作重心下移到教育的真正发生地——学校,聚焦到课堂,落实到教师。三级中的各环节都围绕其终端——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展开充分互动,呈现出空前的生命活力。

  “最后,课程改革最终将发生在课堂上。”黄吉元说,学院人始终坚守“心系教育、情系教师、力系课堂”的研修准则,聚焦课堂教学质量,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课例研修活动,并在“三点”上下功夫。

  找准生长点——研究问题,确立主题。学院大力倡导小而实的问题研究,实行研修员“3+2”工作制,要求研修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调研,发现教学真问题;

  找准发展点——研究课标,把握方向。学院组织全员教研读课标和教材,把握课程的基本价值,寻求教育的本原意义。

  找准成功点——研究课堂,提升质量。实施行动跟进,开展“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观课、议课”六项研修活动,成为北碚区中小学教学研修的基本动作。

  学院大力推进基于课堂教学观察的课例研修,探讨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和难点,学习与交流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展示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正是这一过程使一大批教师获得了快速的成长,使得区域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北碚优质教育高地的示范性辐射效力正在拓展。

  文/周珣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硬件

  校长谈

  ——专访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朱福荣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的是学校管理者的哲学思想,它应当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朱福荣一再强调,教育质量的核心是课堂质量,而课堂质量的提升关键在教师。

  正是源于“质量——课堂——教师”这样的逻辑轨迹,朱福荣始终坚持这样一个理念:成功办学从课堂开始,成功教师从课堂出发。

  “教师硬,教学质量就硬,学校也才能‘硬’起来。”朱福荣说,为了建设教师这一“第一硬件”,学院始终把师德与学术作为师者之师发展的两翼,开展以“责任、爱心、奉献”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建设年,抓师者之师的综合能力提升,要求学院教师不仅有学科知识的厚度,还要有管理知识、教心学知识、多学科知识的宽度。

  “北碚教育讲坛”、每个寒暑假的“家庭作业”、每学期高品质的培训、每次集会前由学院教师轮流讲教育家的故事、到中小学上实践课……在朱福荣看来,这些都已成为打造学院教师这一“第一硬件”的重要平台。

  “我们服务的对象——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才算‘第一硬件’理念得以落实,这是学院办学理念的最终落脚点。”朱福荣介绍,学院依靠专业化、特色化教师队伍的打造,围绕“课堂、课例、课题”,以教师教学力的提升,来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高,从而不断增强北碚基础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专家谈

  走向专业化,这是教师培训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教师教育研究的必然结果。

  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为我们做出了实践层面的诠释: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应基于对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系统可以分为动力系统、本体系统与条件系统三大维度。所谓动力系统指的是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的形成;本体系统就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条件系统指的是教师的社会认同度的问题。

  教师培训需要我们用专业的精神、专业的眼光打造专业的品牌,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无疑做到了。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与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

  吴卫东

  我很欣赏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总结的“参训教师为本,行为改善为根”的培训经验,学院改变了以讲授为主的培训方式,着力推进实践性培训,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加强教师训后跟踪,使“国培”落实到教学行为的转变上。

  教师培训只有“像根一样扎下去”,学员的素质才能像“太阳一样升起来”,这就是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给我们提供的有益借鉴。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万明春

  学员谈

  “学科报告+微型讲座+讨论分享+操作练习+撰写心得”五部曲,切切实实让全体教师卷入其中,融入其中。学员从学习者转化为培训者,在分享教学智慧中获得了快乐,提升了教学自信,对其他教师也是一种激励。

  ——重庆市朝阳中学校长 桂平

  教与学关系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本质。然而,要实现这种转变,教师就必须不断完善学科知识结构,锤炼学科教学能力,提升学科教育智慧,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的平台。

  ——全国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重庆外国语学院教师

  夏丽琼

  培训开阔了老师的视野,提升了老师的思想认识水平。老师开始研究教学方法,学会找特殊、规律,总结一般法则,由教书匠上升到名师层面。培训对学校和地区都有一定的引领作用,这样的培训是有效的、实在的。

  ——重庆铜梁巴川中学教师 周昌友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