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9日05:44 来源:重庆日报
中国美院青年教师徐跋骋创作的装置作品《流动的美术馆》。
青年艺术家张湘溪创作的装置作品《为了忘却的……》。
青年艺术家温凌的画作《父亲2011》。 本版图片均由记者熊明摄
本报记者 兰世秋 陈维灯
2013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将于今天在重庆美术馆正式开幕。伴随着双年展的开幕,重庆美术馆也将正式开馆。本届双年展展出的作品有何亮点?10月28日,记者前往重庆美术馆一探究竟。
1
47位艺术家带来近200件作品
2013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是新建成的重庆美术馆的“首秀”。
重庆美术馆位于国泰艺术中心的五楼、六楼,总面积8000平方米,两层楼之间有红色的钢架楼梯连接,整个空间立体开阔。
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俞可向记者介绍,2013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以“城市幻象”为主题,47位参展艺术家年龄都在45岁以下,重庆本土艺术家占了近一半。此外,双年展还邀请了北京、广州、成都等国内其他城市和伦敦、巴黎、柏林以及纽约等国外城市的艺术家参展。展出作品近200件(组),展出类型涉及油画、装置、新媒体等。
为什么把展览的主题定为“城市幻象”?对此,俞可表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与城市息息相关,对于城市的未来,年轻人们有什么样的想像?“希望借这个展览来实现他们的表达。”
2
画作是想表现城市里人们的孤单
巨幅的画面、简单的构图,在重庆美术馆一面高4米、长超过10米的墙上,来自北京的青年艺术家温凌的作品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画面上,一位神情紧张的青年正守护着病床上一位年老体弱的病人。
为什么要把作品画在墙上?温凌又想表现什么呢?
“这幅画的名字叫《父亲2011》,画的是2011年我照顾生病父亲的场景,但实际上是想表现出城市里人们的孤单。”温凌解释,虽然生于城市、长于城市,但此前他很少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城市人的生活状态。
“画面中,我紧张而倍感压力,父亲病重无言,其实表现的是一种孤单无助的状态。”温凌说,此次展览的主题是“城市幻象”,今天,无数人的梦想因为城市的喧嚣而与初衷越来越远,城市的发展带来了生活的便捷,但也带来了心灵上的孤单。
温凌说,重庆美术馆给了他自由发挥的空间,来到这里,看到现场的布置,他就有了把画画在墙上的冲动。“墙壁也象征着城市,切合了此次展览的主题。”
3
以废旧电视机外壳进行创作
展厅里的两件装置作品《为了忘却的……》和《二手电视机售卖店》也非常引人注目,这两件作品均出自青年艺术家张湘溪之手。
记者看到,这两件作品都是以废旧的电视机外壳作为材料进行创作。《为了忘却的……》中,电视机壳里,艺术家把它布置成了一个上世纪80年代的家庭,竹躺椅、木沙发还有香港演员张曼玉、刘德华的贴纸,呈现出浓浓的怀旧风。而在《二手电视机售卖店》中,旧电视机壳里,则是各种各样的小型旧电视机。
另一件装置作品《流动的美术馆》被放在展厅的地上,该作品的创作者是中国美院青年教师徐跋骋。
《流动的美术馆》由7个独立的小木房子组成,每一个小房子代表着一个美术馆。徐跋骋告诉记者,该作品原本有70多个小木房子,他用了4年时间才完成。考虑到运输的困难,他这次只带了7个过来。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