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新快报自摆乌龙的多重警示

大别松涛

2013年10月28日16:1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继连续两天在头版大篇幅要求警察“放人”之后,新快报沉寂了两天,昨日头版发表了一个豆腐块般的致歉。原来,他们以报社名誉担保的记者陈永洲,的确是受人指使收人钱财发表了大量失实报道,而并不是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清白无辜。(据新华社10月27日)

好迅速的知错就改,好干脆的责任分割!新快报的致歉声明明确地告诉我们,陈永洲违背新闻道德乃至触犯法律的行为完全是个人行为,与报社无关;而报社需要做的就是引以为戒,加强对新闻采编人员的管理。与之前要求警察放人时候的义愤填膺相比,这次的致歉声明明摆着是避重就轻。之前自己所谓的“两根穷骨头”,在这里也似乎看不到什么骨气。

尽管笔者对当初新快报利用媒体这一公器,为自己人叫屈的草率心存抵触;对他们操控舆论,公然叫板公安部门的草莽不敢苟同,但是,笔者也无意加入那些“痛打落水狗”的队伍。毕竟,报社应该没有弱智到想借此事来炒作自己,最合理的解释是陈永洲将他们也骗了。所以,尽管新快报出名了,但这绝不是什么好名声,在这件事上,他们也是受害者。

那么除了对受害者表示同情之外,我们还应该从这起乌龙事件中得到哪些警示呢?这是广大新闻从业者、广大新闻受众,以及包括新闻主管部门在内的公共部门都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作为新闻从业者来讲,必须把新闻道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新闻道德的首要原则就是真实性,虚假新闻是违背新闻规律的,是注定没有前途的,而如果拿虚假新闻去搞新闻敲诈那则是彻头彻尾的强盗行径。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些年来,随着信息爆炸时代到来,各种小报不断涌现,新闻从业者也不断增多。这一部分人的素质参差不齐,保不准有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打着“无冕之王”的旗号,行着坑蒙拐骗的勾当。作为报社,对记者的管理必须是最严格的,必须要用那些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记者,也就是说,一个记者即使跑不到新闻,也不能跑假新闻。只有树立了这种导向,新闻价值才能保证,报社发展才能可持续。

作为广大新闻受众,笔者也想奉劝一句,“尽信新闻不如无新闻”。对于五花八门的新闻报道,要多留一个心眼,不可全部信以为真。越是那些离奇的新闻,越要靠自己的逻辑判断,靠相关部门的信息供给,来鉴别新闻的真假。就在新快报事件的同时,“儿媳妇开房见网友,赴约的竟然是公公”的消息在网上流传,但一天之后就被证实是假新闻,最开始报道的报纸公开致歉。如果说这个假新闻无伤大雅的话,还有很多假新闻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让人们这不能吃,那不能用;而且很多假新闻都是以负面消息出现了,传递的都是损害社会信任度、政府公信度的负能量。作为新闻受众,对此不可不防。

另外,这个事件也给政府部门如何看待媒体监督,如何避免“被虚假新闻”敲响了警钟。作为新闻主管部门,一定要和新闻媒体达成这样一种共识——你有新闻监督的权利,但也有恪守新闻真实性的义务,不可能只主张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对于受到媒体监督的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公共机构而言,要深知新闻监督的力量,一方面在法律范围和社会公义范围内行事,让媒体抓不到“把柄”,让自己无懈可击;另一方面,还要积极配合媒体监督,认真做好信息公开有关工作,让虚假新闻“见光死”。

回到文中讨论的这件事情上,遗憾的是新快报对自己的记者“用人不疑”,所幸的是警方在调查陈永洲这件事情上站得住脚,而作为旁观者是选择相信新快报,还是相信警方,在真相大白之后的感受自然也是不同的。惟愿媒体和政府部门都讲公信,都不要失信,不要再让大家在信与不信中左右为难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