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7日09:07 来源:南方日报
提起音乐剧,人们最先想到的很可能是《悲惨世界》、《猫》、《音乐之声》、《西区故事》……近年来,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日益加快,打造中国原创音乐剧这一观念也逐渐成为业内共识。然而,国内原创音乐剧作品在层出不穷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例如不少作品上演后遭遇到“演一遍就歇菜”的尴尬,缺乏长久生命力。另一方面,很多观众对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仍然较为隔膜,甚至有人认为话剧加点音乐就是音乐剧。
广东是全国音乐剧生产、演出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诸如《妈妈咪呀!》、《猫》等西方经典音乐剧中文版的巡演,看到与百老汇“零时差”同步上演的最新音乐剧《亚当斯一家》,还能见证《蝶》、《爱上邓丽君》等原创音乐剧作品的诞生。
10月18、19日,代表广东省角逐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的东莞原创音乐剧《钢的琴》在青岛大剧院上演,深受青岛观众喜爱。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由衷地感叹“很感动”、“非常震撼”。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陶诚称其为“近年来一部非常难能可贵的、不可多得的音乐剧!”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部从广东“走出去”的原创音乐剧,《钢的琴》不仅寄托着东莞试图打造“音乐剧之都”的厚望,也是“政府扶持、企业承办、项目办团、院线运作、指标监督”运营模式的一次“试水”。通过这个剧目,人们或许能捕捉到中国原创音乐剧当下发展现状的主要问题,进而寻找到解决路径。
●“原创”之辩
“改编是智慧之举,也是勇气之举”
2011年,由张猛导演、秦海璐和王千源主演的电影《钢的琴》颇受关注,电影讲述的父亲为女儿手工制造钢琴的故事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被誉为“2011年国产口碑第一片”。著名音乐人三宝看到这部影片后深受感动,在与张猛讨论后决定将其改编为音乐剧。
对于这个有点疯狂的想法,最初张猛不理解,音乐剧专家们同样感到疑惑。中国音乐剧研究会副会长、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廖向红就曾认为:“电影大获成功,同名话剧又走在了前面,如何再去改编成音乐剧呢?”
但三宝却是信心十足。担任本剧艺术总监、作曲的三宝曾经创作过很多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和影视剧主题曲,如《嘎达梅林》、《暗香》、《你是这样的人》、《不见不散》等。近年来他把精力完全转向音乐剧,几乎以一年一部的速度推出《蝶》、《金沙》、《三毛流浪记》等多部作品。第一次看完电影《钢的琴》时,他就相信:“改编成音乐剧一定很好看。”
鉴于演出时长,编剧关山对电影原剧本进行了一定的改动,集中呈现主角陈桂林和众兄弟造琴的过程,并在其中穿插了陈桂林与前妻、现女友及女儿间的情感纠葛,试图将故事讲述得更加真实而曲折。作为全剧的重头戏,剧中还包括18个量身订造的唱段。
据导演王婷婷介绍,音乐剧版《钢的琴》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人物、台词、情节等都作了新的调整。“剧中的陈桂林你能看到有点‘二’的特质,全剧所在的‘二车间厂’就是一个很‘二’、很快乐的大家庭。这些特质能让观众感受到草根阶层的生存状态和情感。”
从去年8月起,三宝及其创作团队带着一群年轻演员,一边写剧本一边排练。剧组的演员有的来自戏剧学院,有的来自社会招募,平均年龄28岁。一开始,年轻的演员们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陈桂林、汪公这样人到中年的角色。而且,他们之中只有两个演员识谱,基本上通过音乐指导一句一句地教,靠记忆力口传心授。“三宝写的音乐不是特别难唱,但是其中有两首男一号和女一号的对唱,他们练了100多遍。排了两个月时间,他们付出了观众想象不到的努力。”制作人雷婷对记者说。
本月18日晚,《钢的琴》在青岛上演,现场掌声连连。第一次看音乐剧的耿先生激动地告诉记者:“原来看音乐剧的震撼比看电影、电视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前看过电影版的马先生同样连声赞叹:“舞台效果丰富,叙事节奏紧凑,尤其是三宝的音乐真的是太棒了,每一首都很好听!”
廖向红在评价音乐剧《钢的琴》时分析称:“选中这个题材确实是智慧之举,同时也是勇气之举。我一直认为改编是音乐剧创作的方向之一。当一部作品已经有了很好的文学基础和观众基础以后,如何用音乐剧的创作规律、艺术手法来讲述观众已经熟悉的故事?中国音乐剧实际上缺的就是懂音乐的编剧和懂戏剧的作曲。在这点上,《钢的琴》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本土”之辩
力量源于“触到了世道人心的根本”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西方当代流行文化样本,音乐剧的普及在中国曾经走过漫长的道路。但不论是引进外国经典剧目,还是打造中国原创作品,亦或对外来剧目进行本地化“改良”,一个共识已经形成——光吃外来的“夹生饭”解决不了问题,追随一个又一个“舶来品”无助于建立文化自信。
《钢的琴》演出期间,记者从观众中听到了这样一句评价:“我觉得它比中文版《妈妈咪呀!》更能打动我,因为它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坚强精神,而且没有任何文化隔膜,我能够感同身受。”这番评价不禁引人深思——多年来,我们所强调的“本土特色”究竟是什么?
正如中国音乐剧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总监李小祥所言:“虽然音乐剧是非常开放、包容的,但是它也有自己的范式,有自己音乐节奏以及艺术表现手段。不管是歌剧还是音乐剧,实际上它们都是在西方文明背景下诞生的文化形态。怎样为我所用?这才是关键。”在他看来,总是模仿别人,就没有生命力,想要独树一帜,就一定要打破过去西洋音乐剧的套路和模式。
演出当晚,李小祥在舞台上看到的是一个前景横跨16米、景深近20米的破旧厂房布景,两侧高达9米的厂房墙壁闪耀着强烈的金属质感光芒。舞台上的灯光进一步加强了场景的层次和纵深,让坐在台下的观众不由得被荒凉、悲壮的气氛所感染。演员们的表演与布景、道具、灯光、音响相互交融,剧中洋溢着的、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饱满而富有张力。自称“看过很多剧的老油子”李小祥看过之后掉了泪,他说:“《钢的琴》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的音乐剧道路——讲的是中国事,说的是中国话,很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人民音乐》杂志常务副总编金兆钧特别欣赏剧中的一段歌词:“我们是一小撮,我们也是大多数。”在他看来,“剧中很多唱段把普通人的心声都表达出来了,比如家突然被拆了,工人下岗,这是发生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事,这样的音乐剧才能打动人心。这部戏触到了世道人心的根本。”
“《钢的琴》是一部极其接地气的音乐剧,是一部不排斥任何观众的音乐剧,是一部有情怀的音乐剧,其中有亲情,有兄弟情,还有永不放弃的决心。”制作人雷婷说。“它不是才子佳人,不是轻歌曼舞,它与每个人都有亲近性。大家在《钢的琴》中可以看到一种朴素的力量,就是工人阶级笨的、钝的、但是憨实的力量。”
●“剧都”之辩
“小水泡里养不了大鱼”
在讨论《钢的琴》这部音乐剧作品的同时,人们也屡屡提及它背后的那座城市——东莞。实际上,这部音乐剧的出炉过程意味着一种文艺团体发展以及文艺作品创作的全新模式,即“政府扶持、企业承办、项目办团、院线运作、指标监督”。事实上,音乐剧《钢的琴》已经是东莞推出的第5部原创音乐剧了。
在去年的《中国好声音》中,以嘉宾身份登场的三宝曾向学员放出豪言——“60场音乐剧巡演”,指的就是《钢的琴》。东莞首演之后,该剧目前已在惠州、深圳、重庆、北京、武汉、烟台等地全国巡演超过百场。
谈到原创音乐剧生命力的话题时,中央歌剧院原院长、作曲家王世光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方:“目前音乐剧在各个地方零零散散都有不少制作,但都像在水泡子里放点泥鳅,一个旱季来了水也就枯了。小水泡里养不了大鱼,必须要建大水塘才行。”他认为,剧目的积累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人才积累。
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今年8月东莞望牛墩镇与“摩登影子”音乐剧剧团签约成立了东莞市“摩登影子”音乐剧团有限公司,这是继东城、塘厦之后,东莞拥有的第3个音乐剧创作基地。剧团主唱便是在中文版《妈妈咪呀!》中饰演母亲唐娜的著名演员影子。据影子透露,望牛墩镇政府每年将向剧团提供100万元资助资金,并将影剧院、办公室无偿给他们使用。
影子是上海人,又是从美国学习、表演过多年音乐剧的专业人才,她却笑言自己有一张当地政府特别颁发的广东身份证。她笑着说,她有一个梦想,就是安安静静在东莞做一部好戏,轰动全国。“到后来,干脆在东莞租了房子,拿了居住证,慢慢喜欢上了这里。”正如影子的黄金搭档制作人李苏友所言:“艺术是不会被地域所限制的。”
与三宝的团队不同,“摩登影子”音乐剧剧团的表演者多数时候都只有影子一个人,即所谓“独角剧”。影子告诉记者,这种剧目在数量上占到全球所有音乐剧作品的1/4,她曾经在一部戏中一人分饰8个角色。“我争取每个原创剧目都达到音乐剧的极致目标,即好听、好看、好玩。”影子如是说。
不单单是广东,最近由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和教育机构联袂打造的音乐剧制作中心和占地5000平方米的原创音乐剧基地,也正在规划落户上海松江,众多原创作品也陆续亮相北京,一股音乐剧的原创热潮正在全国蔓延。虽然业内竞争日益激烈,但影子的一句话却显得很有底气:“音乐剧要想在中国实现辉煌至少还要50年。至于北上广或是其他地区,究竟谁能成为首屈一指的‘音乐剧之都’,我们用作品说话!”
专题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周豫 发自青岛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